词条 | 转运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转运使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唐代始置。初为水陆发运使,掌管洛阳、长安间粮食运输。后于江南、淮南置转运使,掌管各道粮食、财物转运京师诸事。又每与盐铁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多以大臣兼领,经理盐铁、米谷、钱币之运输、储藏、出纳之事,职权甚重。宋代置都转运使,转运使,掌数路或一路之财赋,督察官吏,兼理治安、狱讼,乃至防务,渐成地方行政长官。因有兵权,故称漕帅(转运使司,简称漕司)。辽、金两代亦于各路设转运使;金代另于京城设都转运使,掌钱谷征收、运输及仓库出纳等。明代先后有漕运使、漕运总兵官、总督漕运兼管军务,又有都转运使,但仅主盐政;清代漕运总督,所掌运输限于漕粮;其权限均远不及唐、宋转运使。 官名。源于唐代,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食运输事务。逐渐演变为常任官。后设江淮转运使。往往由宰相兼领。于诸道分设巡院,或称转运院、盐铁转运院、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掌禁捕私盐、防止奸盗、察访税务方面的不法之事;或者发展盐业生产,招商销盐;或组织租调税物的转运;或了解全国的经济情报、农业状况,推行常平法。转运使属官自成体系,遍布全国各地,且兼有监察地方行政官的作用,事权极重,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而且影响到五代,北宋制度。五代时一度罢巡院,仍沿置转运使。宋初为了避免五代时藩镇拥财自重的弊端,在诸道设置转运使,以总利权。转运使称“漕司”。掌一路财赋的收入,并兼管边防、刑狱及考罕该路地方官吏和民情风俗,经察访后上报朝廷,于一路之事几乎无所不涉。由于其职权极大,因而朝廷常常以参政或文武帅臣兼领。又另设随军转运使,同勾当转运事、都转运使、转运副使及转运判官等职。转运使的属官有主管文字、干办官、文武准备差遣等,其官署称转运使司。辽、金亦于诸路设转运使,掌管钱币谷物的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元、明、清都有都转盐运使,是专管盐务的长官。 宋代职官名。宋初,设随军转运使、水陆转运使诸职,供办军需。而后,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按路级行政区划设置,太宗以后,渐成各路主要长官。其主要职责是经度一路财赋,以足上供和郡县之费,以及监察州县官吏,将官吏违法和民生疾苦上报朝廷;点检刑狱系囚,兼预部内刑宪;参与处理边防军机和少数民族事务;等等。举凡一路事务,几乎无所不预,然大多不得专掌,而须与其它监司分任。大抵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出任者,或兼管数路者,为“都转运使”。“同转运使”品位较低,而职责与转运使相同。转运副使、转运判官,则为其副手。其官署称转运使司或转运司,简称“漕司”。各路或只置使,或增置副使、判官,或以二员同为转运使,或以二员同为副使,并无定制。由于宋代路级机构除转运使司外,尚有与其并列而不相统属的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其它监司,且州、军既都辖于转运使司,又直属于朝廷,所以,转运使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路级行政长官的地位,但并非一路政权的全权代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