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辛弃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辛弃疾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幼年就学于爱国人士刘瞻。绍兴三十一年(1161),北方耿京起义,他聚众2000人参加义军抗金,次年归宋。历任江阴签判,湖北、湖南、江西安抚史等职。宽征薄赋,兴办水利;纠弹污吏,打击豪强;加强战备,坚持抗金。引起朝臣忌恨。淳熙八年冬罢职,归居江西上饶。绍熙三年(1192),复用为福建提点刑狱等职,官至兵部侍郎。其间,曾两度罢官。开僖三年(1207)告病免官。同年九月,卒于江西铅山。平生致力于填词创作,今存词600多首。词中寄托对北方之思念及渴求效力疆场之壮志,批判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更抒发其横遭压抑打击之愤懑和对国事日非之忧虑。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辛词主调。也有作品写生活小景、农村风貌,均清新可爱。时亦流露苦闷之极,托靠老庄,求得与世相忘之消极情绪。在艺术上,继承、发展了苏词风格和南宋初年爱国词人之传统,或深于比兴,或直抒胸臆,意境雄奇宏大,独具一格,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其诗今存120余首。文章有《十论》、《九议》。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杰出的大词人。在词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农历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的历城四风闸。他幼年从学于亳州刘瞻,涉猎诗文历史。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前锋抵达长江。金军后方人民“屯聚蜂起”,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众两千,举兵抗金,随后加入耿京军,被认为掌书记。他劝耿京“决策南向”(《宋史?本传》),并代表耿京奉表谒见赵构。北归之时,义军中出了叛徒,杀死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率五十骑突入敌城,捉叛徒缚马上,押回建康,斩首示众。南归后的前二十年,他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不停地为恢复中原呼号筹措。他向朝廷进奏《美芹十论》、《九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又在滁州等地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兴办水利,创置飞虎军;他也在江西镇压了茶民暴动。但其恢复的主张,以及关怀民瘼、纠弹贪吏、创置新军的种种政绩,为主和派及奸臣所忌。淳熙八年,辛弃疾受诬免职,回到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近十年。他在闲居之地营建住宅,自号稼轩居士,笑傲山水,一面又以词抒发内心郁闷和愤慨。光宗绍熙三年(1192),五十三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他重新储粮草、备军饷、建新军,以图恢复,但不久又被权奸以“残酷奸赃”之罪弹劾革职,罢官定居瓢泉,“宜醉宜游宜睡”(《西江月》),“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兰陵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再度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到任之际,他便筹措军事,可惜刚满一年,又被弹劾罢职。待北伐失利,宋廷重召辛弃疾入朝时,他早已久卧病床,并于同年九月去世。辛词悲歌慷慨,“率多抚时感事之作”(毛晋《稼轩词跋》),或写山河破碎,或发报国激情,或表达壮志难酬心愿,或批判朝廷苟且偷安。他的词还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极富乡土气息。其《水龙吟》《贺新郎》《破阵子》《永遇乐》以及《西江月》等,均是这几方面的代表作。另外,以《青玉案?元夕》为代表的婉约词,也被誉为有“秦、周之佳境也”(《金粟词话》),“其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后村诗话》)。总之,辛词承南渡初年抗战词余绪,又承苏轼变革之词风,以悲凉慷慨为基调,把豪放词推向艺术高峰。辛词不仅有充实广阔、度越前人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有他家难以企及的成就。此外,辛词还突破了诗、词、文间的藩篱,使词在苏轼之后,再一度解放。辛弃疾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抗战实践家,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少与伦比的。研究资料有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诸多书籍。

南宋词坛巨匠。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 (在今山东济南) 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已经亡国,他幼年丧父,其祖父因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在金人手下供职,任亳州谯县的县令。辛弃疾本人在十四至十七岁间也曾赴燕京应考,据后来辛弃疾回忆说,他这是奉祖父之命,借机观察山川形势,伺机而起。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死于军中,北方的汉族纷纷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加入了济南人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为掌书记(秘书长)。次年,辛弃疾奉命与南宋联系,在建康 (今南京) 朝见了宋高宗。当他完成任务北归时,获悉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当即率领五十骑直驱金营,生擒张安国,押解至建康斩首,同时率部渡淮南归。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连宋高宗也惊叹再三,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司法官)。这时,辛弃疾才二十三岁。此后,他升任通判 (州府副长官),曾向宋高宗上 《美芹十论》 (即 《御戎十论》),分析宋金形势,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措施。又向宰相上 《九议》,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短长,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克敌制胜的战略。但当时朝廷一意主和,以苟安为计,辛弃疾的这些意见不可能被执政者采纳。三十三岁时,辛弃疾出知滁州,显示出杰出的才干,两年后提点江西刑狱,六年后提点两浙西路刑狱,成为方面大员。辛弃疾以谋略将才自负,但南归后却不能再上前线,终日只在官场周旋,或者督军平定茶民暴动。四十二岁时,他从官场败下阵来,其中有一个微妙的原因: 他是南下 “归正” 人士。此后二十年,他基本上赋闲,寓居江西上饶。他的大部分词作,就写于这一时期。辛弃疾并非一介书生,而是一位军中将才和朝中干才,他的拳拳不已之情,郁郁不平之气,在抑扬顿挫的长短句中找到了最佳的表现方式。论者常以 “苏辛”并举,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实,正如苏轼一样,辛弃疾也并非一味作豪放语,更多的倒是沉郁、凝重、深沉,低徊婉转,一唱三叹。即使说豪放,苏辛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苏轼的豪放是文人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是英雄的悲壮。有人将苏轼比作词中的李白,将辛弃疾比作词中的杜甫,不是没有道理。辛词喜用典故,几乎是无典不成词,有人讥其为“掉书袋”,须知辛词沉郁凝重深沉的韵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形成的。六十三岁时,辛弃疾再度出山,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军政大员)。当时,外戚韩?胄主持朝政,他见蒙古在北方崛起,金王朝气数已衰,力主出兵北伐,收复中原。韩?胄想借用辛弃疾的名望,曾派他出任镇江知府,筹划北伐,但不久又被罢归。宋宁宗开禧二年 (1206),南宋北伐军遭到惨败,金人以索取韩?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当诏命到达辛弃疾隐居的铅山时,这位以英雄自许的老人已经卧病在床,不久便赍志以殁。据 《宋史》 本传,六十多年后,一位名叫谢枋得的朝廷官员过辛弃疾墓旁僧庙,听见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谢枋得秉烛作文,晨起祭于墓前,其声乃息。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朝所有,其祖父辛赞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携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争取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绍兴二十四年(1154)与二十七年,他奉祖父之命借两度赴燕京应考进行实地考察,“谛观形势”。绍兴三十一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义军领袖耿京起义抗金。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二千投奔耿京,为掌书记,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次年正月,他奉耿京之命赴南宋接洽南投事宜,授承务郎。闰二月,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即率五十骑直趋山东,从金营生擒张安国,押至建康斩首,名振一时。次年率部渡淮南归,任江阴签判。乾道元年(1165),奏《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女真虚弱不足畏,且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示出辛弃疾经国济世的政治才能。乾道八年,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在他的治理下,当地“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淳熙二年(1175)提点江西刑狱,讨平赖文政的茶商军起事。淳熙七年,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上疏言民乃国本,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为政当以养民为意;同时整顿乡社,创置“飞虎军”,“为江上诸军之冠”,希望有朝一日能开赴抗金前线。次年,提点两浙西路刑狱,遭谏官论劾革职,寓居上饶10年。淳熙十五年,在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绍熙二年(1191)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后召赴行在,奏论荆襄为东南重地,当妥为备御。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复为谏官诬劾,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归居铅山。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以多年谍知金国情报奏闻,言金必乱必亡。历知镇江、隆兴府,预制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万名兵丁,作北伐计。开禧元年(1205),复遭诬劾而罢职。次年,韩?胄仓皇北伐,遭到惨败。开禧三年,金人以索取韩?胄首级为议和条件,?胄决意继续用兵,诏命辛弃疾出任枢密院都承旨,出山支撑危局,但此时他已病重,不久即赍志以殁。

辛弃疾以词名世,据唐圭璋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辛词今存629首,在宋人词集中最为丰富。辛词有其生前编写的4卷本《稼轩词》与后人编集的12卷本《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有《稼轩词编年笺注》,是辛词最佳注本。辛弃疾的诗文经清人辑佚,嘉庆十六年(1811)由辛启泰刊刻为《稼轩集钞存》;后经邓广铭补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遗漏,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其后再作增补出版了《辛稼轩诗文笺注》,共得诗143首,文19篇(《美芹十论》与《九议》各以一篇计),除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疏,系统反映了他对于抗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英雄之才”和“刚大之气”,为目前最称完备的稼轩诗文辑本。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因统治当局苟且偷安和百般猜忌,意见得不到采纳,才华得不到施展。南归40余年,或赋闲村居,或沉沦下僚。“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他只得“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借歌词抒发愤慨、寄寓感情,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于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探索,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在思想内容上,郁积着浓烈爱国情思的词作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构成了辛词的主调。辛弃疾生长在金朝统治区,对于北方人民反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歌唱抗金,渴望恢复,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记录他早年的传奇经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则以抗金恢复的重任鞭策自己与同志。《满江红》(汉水东流)与《千秋岁》(寒垣秋草)以英雄自许,以英雄许人,激励人们的斗志。由于南宋统治者“忍耻事仇”,他作为南下“归正”官屡受猜忌,恶劣的环境逼得他将一腔抱负和满腹感慨用委婉的词表达出来。《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将“弓刀事业”隐藏于“诗酒功名”中。《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悲愤道出对主降派的谴责。《念奴娇》(倘来轩冕)则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辛弃疾在罢官村居期间也做了大量闲适词,但反映的归隐情趣也染上了时代的色彩。他不为“莼羹鲈?”,不为“求田问舍”,在“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归隐。但环境所迫,他却赋闲近20年之久,岁月蹉跎,功名未遂,《沁园春》(三径初成)、《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等闲适词表面上甚是闲适,实际上“闲”而不“适”。他在《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中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在《沁园春》(一水西来)中说“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闲”和“适”中压抑着一代英豪报国无门的悲酸和憾痛。

就艺术特色而言,在表现手段上,辛词大部分是以直陈其事的“赋”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但也常用比兴的手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与《汉宫秋?立春日》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语言运用上,他比苏词更解放,敢于突破散文、诗、词等不同文体的语言界限,无论是以赋体、诗体入词,还是以古文长篇入词,皆各得其宜。他把群经、诸子、史书、辞赋、笔记中的词语,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熔铸入词,呈现出辛词五光十色的语言风格。《西江月?遣兴》、《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等都反映了辛词驾驭语言的能力。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是辛词又一特色。他善于驾驭各种词调,无论是令曲小词,还是长词慢调;其所作长调奔放激越,小令缠绵宛转。辛词虽以爱国为基调,但实际上题材比苏词还要广泛,除了发抒恢复情结,他也写了大量农村生活的词作。《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与《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描绘农村生活图景,朴实安定,生意盎然,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辛弃疾也写爱情词,不论他是否别有寄托,都刻画得形象生动,出色当行。《清平乐》(春宵睡重)“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把多情女子对久别爱人的思念,表达得情思缠绵。辛词还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服务。他晚年虽支持北伐,但反对草率从事,曾向宁宗面陈己见。开禧元年在镇江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肯定了孙权和刘裕的做法,而南朝宋文帝仓促北伐遭致惨败的教训值得记取。词中用典使事,以古讽今,即景抒情,叙事议论,寄托感慨,一气呵成,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难怪明陈霆《渚山堂词话》说其“用事最多,然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辛词尽管风格多样,但毕竟以悲壮慷慨,旷达放宕为主旋律,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词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使其自成鲜明的风格,成为“稼轩体”,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辛弃疾也善诗,其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印证,《送别湖南部曲》自写政治遭遇,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颇为相似。其诗风格俊逸,以鲍照自许。辛弃疾的文也犹如其人,笔势浩荡,虎虎有生气。

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齐州历城(今济南市)人。少与党怀英同学,人称“辛党”。耿京聚兵山东,他为掌书记,劝京奉表归宋。张安国杀京降金,他急奔金营,提张以归,献于行在,授承务郎。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治军有声。雄镇一方。仕至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卒。辛弃疾生性豪爽,尚气节,工于词,才气纵横,与苏轼齐名,世号“苏辛”。所作有《稼轩长短句》12卷(《书录解题》),又有《南渡录》2卷,《窃愤录》1卷,《美芹十论》1卷(均见《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辛弃疾词为豪放词派独树一帜,以昂扬奋发的爱国激情和壮志莫酬的深沉悲愤,唱出了当时外御强敌,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的心声。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等。在艺术上,意境恢宏,形象飞动,具有一种奔腾驰骤、不可羁縻的气势。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