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辞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辞年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岁时习俗。亦称“辞岁”、“别岁”。除夕夜,人们先到尊亲师长处拜祝,长者赠给幼儿装有金银锞饰的官制荷包或赏给压岁钱,然后燃华烛,放爆竹,祀祖敬神。也有置酒宴,往来邀集者,均含辞别旧岁,迎接新年之意。此俗上溯宋代,后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家长幼毕拜,己各自拜,曰辞岁。”清颐禄《清嘉录》载南方“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俗称辞年。”有的地方.人们在中厅摆好牲醴花果,还特别置放一碗“春饭”,含有“年年有余粮,年年食不尽”之意。在北方。亲友之间互相辞岁拜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亲友者,谓之辞岁。家长叩谒尊长,亦日辞岁。新婚者必至岳父亲辞岁,否则为不恭。”民国后,以家中晚辈向尊长辞拜年为主,长辈即以“压岁钱”赏之。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谓之“小年”。从此日起,开始杀年猪、办年货、打豆腐、扯挂面、扫扬尘、洗衣被,操办年事,谓“忙年”。民谚曰:“二十四,啜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扫污迹;二十八,还年福;二十九,喝年酒;三十夜,烧年火。” 从小年夜起,灶头上点盏麻油灯至正月十五以后,罗田人观看灶灯的亮度占卜新年丰歉。祭灶后要“接祖宗回家过年”,备办酒菜祭祖。 摆酒杯十只,筷子十双,列于横木两边。家长倒酒,燃香嘱曰:“某祖、某祖,回来过年。”家中长者到祖先的各个坟台上(一般只祭三代),作弓背状“背祖”(麻城望花山等地),或在堂屋里烧香燃烛,家长立门侧,作恭请之状:“你老回了,请进!” 过了二十三、二十四,到舅家、姑家、岳家“辞年”,随送节礼。在宜城县则需做灶饼供奉灶神作上天时路上的干粮。月大做13个,月小做12个。同时将竹竿草抹上酒糟燃烧,并放鞭,祈祷说:“老灶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坏话莫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