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迎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迎春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立春习俗。立春乃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腊月底或正月初,表示春天来到和万物复苏。相传,春神为句芒,西方天帝少昊之子。常执一大圆规,主管春天诸事。迎春礼仪,皆由祭拜句芒而来。自周代始,历朝均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是日,天子率领百官于东郊迎接春神。国都东门外8里处建“东堂”供春神休憩。迎春队伍皆青车、青衣、青旗,吹牛角,唱《青阳曲》,舞动羽制仪仗,跳起《云翅舞》。明清时期,皇帝已不躬亲自。但北京东直门外设有“春场”,内有“芒神亭”和“土牛台”。立春前一天,大小官员将句芒神像和土牛“迎”到官府准备好的彩栅中。次日,再将其抬进后宫向帝、后、太子等贺春。民间亦有许多庆祝仪式,极其热闹。

立春节日活动,旧时流行于各地。古代帝王于立春日率百官至东郊迎春,并祭祀青帝、勾芒。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亦于立春日迎春,并有鞭打春牛之举。明清时期在立春的前一天官府率百姓东郊迎春牛、芒神至县衙,群众沿途观看,并有占岁、撒豆、春宴等节俗。(参见“立春”、“鞭春”)近代山东西部地区,民间多于立春日出门东行,路遇第一个穿红或戴红的人,谓之“迎着春了”。

布依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布依族地区。每年立春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户备上酒、肉等供品祭祀祖先及诸神,祈求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当晚,各家各户还要食用春节时所做的“母粑” (布依语称“习乜”,糯米做成的大糍粑,直径约35厘米)。食用前,大人先将“母粑”在小孩头顶绕数圈,一边绕一边口中振振有辞,大意是祈求十二神母保佑孩子,使其免受春天雷击之灾;祈求雷神饶恕孩子在这一年中因幼稚而所犯的一切过错。

旧时立春的前一日,各县由县衙出资,或醵资于民间,在城东郊预塑春牛及芒神,在立春日,各县宰率僚属用鼓乐、彩旗迎接入城,称之为“迎春”或“接春”。春牛、芒神所过的道路两侧,簇拥着观看的男女老少,儿童们争摸牛耳叫做“摸春”,鞭牛身叫做“鞭春”。一般迎泥塑春牛到城内的“先农坛”,然后把春牛击碎,老百姓争抢塑牛的土入田,认为可以得好年成。迎春与鞭春诸俗自辛亥革命后,已不复举行。龙游的迎春,是在交春前置桌于门口,桌披上贴红纸写有“迎春接福”四字。桌子中间放一饭甑,盛得极满,表示春神万万(饭饭)年;饭甑左右各放新鲜青菜和豆腐若干,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交春时刻到,则鸣放炮仗,行祭祀之礼迎春。金华、东阳、浦江等县,迎春礼从简,只在交春时各家抢先鸣放炮仗,谓谁接得早,春神就把福赐给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