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进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进士

分类:【传统文化】

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隋代始行科举制,炀帝大业中(605―618)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进士科为常科(定期举行之举士科目)之一,唐高宗、武则天之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应举参加该科考试称举进士,应试者称进士。宋初因袭唐制,哲宗元钓年间(1086―1094)分进士科为经义、诗赋两科。明代进士科为常科唯一科目;举人会试中选后再经殿试,录取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出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代承明制。

古代科举中通过进士科考试中式者的称谓。进士之名,始见于《礼记?王制》:“大乐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以进士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唐代照设,应此科考试者谓之举进士。唐进士科考试每年一次,凡中式者皆称进士。宋代其他科逐渐名存实亡,惟余进士科最盛,举人贡举到中央应礼部试,尚书省列名发榜统称进士。唐宋以后视进士为正途,以为入仕资格之首选。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对殿试录取者分为三甲五等,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名义。明清沿宋制。明代科举尤重进士。进士出身为甲科,举人出身为乙科,进士入官则远比举人为优。明清殿试进士分三甲列榜:一甲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为榜眼、探花。状元为科举中最高荣誉,名曰“大魁天下”,可立即授予翰林院修撰官职,榜眼、探花亦授予翰林院修编职务。其余进士,页再经朝考,综合复试、殿试、朝考三试之等第,二、三甲可考选翰林庶吉士,储才待用。明代其他进士,京职授予给事、御史、六部主事、内阁中书、鸿胪寺行人、大理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等职;外职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清代进士,职官授予不须再经过拣选或大挑即可获选。政府若干职位,明确规定非进士不得充任,如汉官,包括内阁学士,翰林院检讨以上官、詹事府赞善以上官、国子监祭酒、司业,天府丞,吏部、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宗人府主事、学政及考官、同考官等职,均为进士所独揽。此外,进士、举人皆可选用的官职,进士也比举人有优先权。

原意为贡举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作为科举的科目之一。唐代科学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及第者皆得称进士。历代相沿,明清之制,殿试中选者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清代会试取中的贡士经殿试由皇帝赐以出身者。殿试后依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将应试贡士分为三甲(三等),一甲3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合称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均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须再经朝考,据前后成绩,分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或县官之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