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连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连歌分类:【文化精萃】 也称“筑波之道”。指日本一首短歌分成上句(5 7 5)和下句(7 7),分别由两人联咏的一种古典诗歌形式,具有即兴性、娱乐性和集体性等特点。这种形式早在《万叶集》(约成书于奈良时代末)卷8中已有出现,至平安时代初作为短歌的余兴开始流行。初咏“短连歌”(即上述两人联咏一道短歌),其末期多咏“长连歌”(又称“锁连歌”),即上句和下句交替连接,往复不已。 一般咏“百韵”(百句),也有“五十韵”(50句)、“歌仙”(36句)等。连歌的第一句称发句,第二句称附句,以下称第三句、第四句……最后一句称结语(又称举句)。连歌于驵仓时代分为“有心连歌”(也称“柿本连歌”)和“无心连歌”(也称“栗本连歌”)两派,前者重优雅的和歌情趣,后者以滑稽、诙谐为主,但不久为“有心连歌”派压倒。至南北朝时代,著名连歌学家二条良基(1320―1388)和救济(1284?―1378?)共编最早的连歌集《菟玖波集》(1356);又发表《应安新式》(又名《连歌新式》),制定连歌规则,为确立与和歌同等的文学地位作出巨大贡献。至室町时代初期,虽出现了梵灯庵主(1349―1427)等著名连歌师,但连歌一时衰落,直至永享年间(1429―1441)出现宗砌、智蕴、心敬、行助等“竹林七贤”,使连歌再度复兴。于此期间发最重要的作家首推宗碉(1421―1502)。他先后编撰了《竹林抄》(1476)、《新撰菟玖波集》(1495)及和宗长等合编的《水无濑三吟百韵》(1488)等,使连歌达到极盛时代。但随着连歌的规则日益烦琐,内容也过于严肃,遂日益衰微。至室町时代后期,由宗鉴(1465―1553)和荒木田守武(1473―1549)所积极提倡的以滑稽、诙谐为主的“俳谐连歌”(略称俳谐)终于应运而生。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为近世俳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有宗鉴的《新撰犬筑波集》(1523―1539年间)和守武的《独吟千句》(1540)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