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通判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宋太祖鉴于五代藩镇权力太大,于乾德(963―968)初始置诸州府通判;以京朝官儒臣充任,名为佐官,实与知州、知府共理政事;并监视知州、知府,号称监州。小郡则称签判。南宋以后,职任渐轻。元代不设。明代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以佐知府之治。清代承明制;另有州通判,称州判。 古代官名。为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始置。《宋史?职官志》载,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太祖“始置诸州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通判之名,亦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宋初置通判,大州置2员,余置1员,其州不及万户者不置(若知州系武臣、其州不及万户,亦置)。宋室南渡,诸州通判中有2员者,减1员,但潭、广、洪诸州因设帅府,仍置通判2员。通州(亦为通判州事的省称,为通判之别称)“事得专达(皇帝)”,握有实权,“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宋史?职官志七?通判》)。同时“既非贰,又非属官”,常与知州争权。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并得出按属县,如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宋史?职官志七?通判》)。金、元时改通判为判官、为州官佐吏,已无监州之责。明、清两代,设通判,亦称州判,与同知或州同均为州佐,秩正六品,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清朝知府之下亦有通判,与同知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之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