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遇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遇篥分类:【传统文化】 簧管乐器。也作“筚篥”、“遇栗”、又名“笳管”。以竹为管,上开8孔,管口上插有芦管制的哨子,状似胡笳。其音悲凉。汉代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入。《旧唐书?音乐志》:“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唐代李欣《听安万善吹遇篥歌》:“南山截竹为遇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后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今民间流行者,称“管子”或“管”。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又称“筚篥”、“悲栗”、 “ ”、 “长离” 等。 其形似胡笳, 以竹为管,管首安芦叶,管上开六孔至十孔不等。其调为角声,五音皆备。源于西域等地,隋、唐以后,盛行于中原。唐代雅乐所用者,称为“雅管”; 鼓吹乐所用者,称为“笳管”。其大者九孔,而小者六孔,又称“凤管”或“风管”,唐代燕乐亦用之。“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避难蜀中,适逢连日阴雨,念及杨贵妃惨死马下,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徽用遇篥奏之。回京后,至华清宫,复命张徽奏之,“?怆流涕”。因遇篥声悲,唐人又有撰《别离难》(一名 《怨回鹘》) 以作独奏曲者。至宋代,教坊所用改为十孔,前七孔,后三孔。宋太宗时,凡三大宴之始,殿庭之中,首次遇篥以领奏,而以众乐相和,所谓 “为众乐之首”,故又称为 “头管”。辽、金、元诸乐部亦多用之。至明代,则以木为管,口安芦哨吹之。遇篥所奏之古曲,尚有 《杨柳枝》、《新倾杯》、《道调》、《勒部羝曲》等。 又称“筚篥”、“悲栗”、“笳管”、“头管”、“管子”,简称“管”。古代西域龟兹的一种簧管乐器。初为牧人乐器,以骨制成,后改竹制。竖吹,有指孔,以芦苇作簧。内地流行的管子有八孔和九孔两种,乃遇篥演变而来。唐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诗曰:“南山截竹为遇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