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学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理学的一派。因其以继承 “道统” 相标榜,故称“道学”。“道学” 之名虽起于北宋,但“道统” 之说却始倡于唐代韩愈。韩愈在 《原道》一文中认为,古代有一历圣相传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也就是说,汉唐儒学都非孔孟道统真传,而是 “修正主义”。韩愈当时的目的,是为儒学争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以与佛道二教抗衡。这一思路启发了宋代理学家,他们以此为根据,声称汉唐诸儒说的全是自己的思想,而非圣人本义。他们大胆抛开汉唐注疏,要直接上承孔孟千载不传的道统,从而形成了一个影响非常巨大的学派,开辟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这一派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等,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故 “道学” 一词后来特指 “程朱理学”。道学是汉唐经学的反动,是宋代思想解放的产物,其所追求的不是科举功名,而是一种文化使命和道德使命,用张载的话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此,道学在两宋时曾充满了勃勃生气与独立精神,令人思想为之一新。从哲学的角度说,道学家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 “天理” 这一范畴,深化了儒家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道学家所谓 “天理”,类似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又近似现代哲学家所谓的 “规律”。宇宙万物的秩序就是这一 “天理” 的显现,道学家称为 “理一分殊”,朱熹曾经用“月映万川”来比喻这个道理。但正如传统儒学一样,道学最关注的当然并不是宇宙万物,而是人类社会,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这就是朱熹所概括的 “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道学家在 “道统” 的名义下,力图将传统道德价值系统建设为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过分讲究道德修养对人生的意义,结果导致泛道德主义,流为一种伪善。但是,在古代,确实有一批真正信仰道学的士大夫,为世人树立了人格楷模。道学原来是作为官学的一种反动而出现的新思潮,在两宋时,曾被当权者诋为 “伪学” 而遭到禁止,但元代以后,道学却受到统治者尊崇,成为新的官学。 (1)宋儒的哲学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讲求“性命义理”之学为主。“道学”之名,始见于北宋。张载曾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答范巽之书》)。南宋朱熹则称二程之学为“道学”,认为“二先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程氏遗书后序》)。南宋初,“道学”的名称已颇流行,二程上接孔、孟的道统说也为朝野理学家与反对派所共同承认。庆元党禁即以所谓“考核道学真伪”为借口,指道学为“伪学”。党禁弛后,“道学”的名称传播更广,其创始人与代表人物日受朝野推崇。而后元修《宋史》,在列传中新辟类传,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20余人列为《道学传》。后用作理学的同义语。明中叶后,抨击理学家的声浪渐起,“道学”渐有讥贬含义,而“理学”的名称遂更为盛行。参见“理学”。(邵显侠)(2)北宋官办道士学校。政和六年(1116),诏于各州县学内别置斋设学授徒,择本州官兼任道学博士。每路于现任官内选有学术者2人为干官,分诣诸州检查教习情况。凡经州县勘明系不经刑责、不犯十恶及违反八行之道士及无妻人,均可入学;原州县学生愿转入道学者听便。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学生慕从道教,一半学生转入道学。初入学者称道徒,所习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还须兼通儒术,以《周易》为大经,《孟子》为小经。道学生升贡悉如儒生,同称贡士,升贡到京入辟雍。太学、辟雍各设通内经博士2人为其教导讲授,试中上舍,入太学,并依贡士法。三岁大比,中者授予元士、高士、大士等道职,处以宫观。宣和二年(1120),学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