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德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基本教义之一。道与德原来是两个哲学范畴,在老子的 《道德经》 一书中,所谓“道”,是指超时空、超物质、先天地而生又无往而不在的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 “德”,即 “得”,指宇宙万类 (包括道) 的本性。老子主张 “尊道而贵德”,又说“道法自然”,那么实际上就是主张顺应自然。但是,这个最高本体的“道”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恍惚”,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又统治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以在古人心目中,就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意义。这种 “道德”说教在渴望 “长生久视” 的古人听来,无疑是来自天国的福音。所以秦汉以来,“得道成仙” 的观念便渐渐流行开来,到张陵在东汉末年创立 “五斗米道” 时,便以这一 “自然长生之道”作为传教的基本信仰,这一新的宗教也就被称为道教。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道,原本指人行的道路,后来上升为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和法则,亦指世界的本原或本体。德,与“得”相通,《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意味具体事物得之于“道”的特殊性质。在伦理思想中指人的行为品质。对道德关系的论说较早见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的行为要求,这里的“道”指个人应追求的人格和社会的理想境界,“德”指具体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孟子也从伦理思想的角度强调“尊德乐道”(《孟子?公孙丑下》)。《礼记?曲礼上》把道德与仁义并称,提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后人用仁义道德指称一个人的品行状态。把道德作为哲学范畴论说较早见于老子。老子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而“德”是得到“道”的具体属性规律的表现。《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认为万物由“道”而生,既生之后,由德加以畜养。物的生畜形成皆出于道德之自然。老子也从伦理角度论述道与德的关系,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三十八章》)。认为作为伦理规范的“德”的出现,是由于“道”受到损害,仁义礼等道德规范依次更替,表明“道”受到了破坏。实际是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破坏了人类原始的朴素状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德兼于道”,“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天地》)。并认为道德的实质是虚静无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战国末期的韩非吸收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提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把德解释为道的功用。唐宋以后,对道德解说有了新的发展。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为体,道为用,并把道和德统一于“气”。清代戴震阐发了类似的思想,提出:“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主其流行言,则曰道;主其生生言,则曰德”(《原善》),视“道”为阴阳之气流行运动变化的原因,而“德”是阴阳之生成的根据。今人把道德连用,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