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教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无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呜山。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固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有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一时成了农民起义的旗帜。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术与理论。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形式因而完成。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派中。在北方,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派,其徒丘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盛极一时。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信奉全真派的道士须出家。 中国固有的宗教。由上古巫术、秦汉方术以及黄老思想逐渐糅合而成,东汉晚期始成为有组织宗教形式。张陵所创五斗米道与张角所创太平道为早期道教两大派别,广泛流传于民间。东汉末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对道家思想有所丰富。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制订乐章诵诫仪法,称北天师道。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广集道经,编订《三洞经书目录》,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理论及仪法愈臻完备,称南天师道。隋、唐统一,南北天师道逐渐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合流。南方道教于北宋至元代形成以符?、斋醮、科仪为主的正一派。由金代至元代,王重阳(1112―1170)创全真道于山东宁海(今牟平),以道为主,兼容儒释。正一、全真两派,分别流行于南北,明代以后始逐渐衰微。道教以“道”为根本信仰和基本教义。主张修炼,其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等等。道教经典丰富,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的三大宗教之一。是一种多神教,所奉之神分为神、仙、鬼三界。神界领袖是玉皇大帝,仙界领袖是东王公和西王母,鬼界领袖是十殿阎罗。但其基本信仰是超越鬼神世界的“道”,以 “得道成仙” 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为道教。道教奉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祖,甚至尊他为最高天神。其实,老子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也许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后人要把他当成神仙。他更没有想到,在他出关隐世五百年之后,即东汉顺帝时,一位名叫张陵的人,在今四川大邑县西的鹤鸣山,竟以他的名义创立了 “五斗米道”,并将他的 《道德经》 奉为圣经,从此正式开始了道教的历史。早期道教主要在民间传播,其根本信仰在神秘莫测的 “道”。据说,凡人经过修炼即能 “得道成仙”,而成仙就意味着长生不死。毫无疑问,这对哀叹 “人生苦短” 的古人具有何等的魅力。于是,道教就广泛传播开来,从小民百姓进入士大夫阶层,最后进入了宫廷。北朝道士寇谦之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器重,南朝道士陆修静受到宋明帝的恩宠,寇、陆二人都是士大夫出身,他们将士大夫的观念、想象和智慧融汇进来,道教的经典、教义、仪式、神仙系统以及修炼方法等逐渐丰富完善,成为与儒教、佛教鼎足而三的宗教势力。唐朝是李家天下,在唐初,门第观念还非常盛行,皇帝为了抬高自家的社会地位,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于是,以老子为教祖的道教受到史无前例的恩宠,大有压倒儒佛二教之势。唐玄宗时,《道德经》 被尊为 《道德真经》,先秦道家人物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也被奉为 “真人”,所著书改为 “真经”,纳入道教经典。唐玄宗还亲自注释 《道德经》,颁行天下,并命士庶百姓都必须家藏一本,同时规定科举加试 《道德经》。道教在宋代依然如日中天,宋徽宗竟然自封为 “道君皇帝”,并仿朝廷官吏的品阶,设立道官道职,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其中品阶最高的 “金门羽客”,可以自由出入宫禁。金元明三朝,道教依然走红,而且先后产生了众多的宗派。根据北京白云观所藏《诸真宗派总簿》记载,古今道教宗派有八十六家,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从唐朝开始,历代王朝都不惜耗费巨资,来编纂 《道藏》,以保存、传播道教经典文献。直到满清王朝,道教才受到朝廷冷落,但依然香火不绝,在社会各阶层拥有广大信徒。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张道陵(又名张陵)。道教一词。《易经》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两汉以前,原始神道及先王圣人之道皆谓之道教。释氏也尝译菩提为道。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说:“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张道陵承道家老子之道立教后,道教便演用为其所创之教的专称,《魏书?释老志》称寇谦之“清整道教。”南齐顾欢《夷夏论》说:“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 道教渊源于中国古代(殷周时期)的鬼神崇拜、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奉贤哲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化生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即是“道”的化身。把黄老清静无为、寡欲不争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方士神学,通过与黄老思想的结合,成为道教信仰的主体。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灵有肉,极富感性自然之美。神仙世界是琼苑阆宇构筑而成的,天上有神明居住的天宫,地上有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道教重生道,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延年益寿,成仙得道,修仙之术有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食等道术;有致虚守静、返朴归真等修真之道功;有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实质。在《道德经》可道与常道、《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等经典思想的影响下,道教又甚言天道,这些思想又成为道教修真的理论依据,成为道教的基本信念。如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摄养荣卫拟天地自然之象,使天道与仙道得到和谐的统一。为寻求和解脱现实“人道”的痛苦,阐发了庄子超物我,冥同是非,无待于外物而逍遥的精神,求得自我解脱。发挥《太平经》天道承负说,劝人行善积德,以度己度人为宗旨。《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在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中,不但自身形成了诸多宗派,而且几乎与中国古代文化等各方面都互有关联,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医学、化学、历史、政治、文学、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对中国民俗及民众心理的构成,起过很大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综合反映。在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既包括有道教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典,又收录有诸子书籍和科技著作,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应深入客观地研究,继承其精华,服务社会的文明进步。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渐形成的。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是为道教,又名“天师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以《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天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曾成为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旗帜。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阐述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清理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是为北天师道。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理论及组织形式愈加完备,是为南天师道。唐朝皇帝以老子为其李氏祖先,定《老子》、《庄子》、《列子》为道教真经。宋朝则大建宫观,编辑道藏,致使道教大盛天下。唐宋以后各宗派开始合流,元代时皆归并于正一派中。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立以道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王的弟子丘处机对元统一中国建有功勋,深得太祖成吉思汗的器重,被奉为国师,全真道盛极一时。金元三际另有刘德仁创大道教,萧抱珍创太一道。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至清代逐渐衰微。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道”,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视“道之在我之谓德”。认为只要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按照这种人人可以修道得道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修炼的具体方法,如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等。道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经典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等多种。 中国传统的宗教。因以 “道” 的信仰而得名。以神仙信仰为中心。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方士神仙学,成为后来道教的主体。始创于东汉顺帝时,时沛人张陵于四川鹤鸣山修道,自称受太上老君口授,创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两教思想均源于古代鬼神思想、神仙方术、谶纬之学和黄老思想,教义大致相同。魏晋后,相继分化为上清派、灵宝派、南北天师道。隋唐至宋,道教兴盛,至明渐衰。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灵有肉,极富感性自然之美。神仙世界是由彩云华宇、雕梁画栋构筑起来的,天上有神灵居住的天堂,地上有得道成仙的福地。拥戴在神仙周围的,是金童玉女,六丁六甲; 神仙的生活方式是凭虚御风、琼液金丹、随欲所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修炼就要有方术、道术,所以道教的一大特征就是重术。道教的修仙之术,有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气等。由于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又认为神仙可以根据道术修炼而成。以道术、方术为修炼手段的仙道 (或称仙学),是道教的主体。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关系,古人说道教 “杂而多端”。道教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道教本身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三足之一,又对儒家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中国汉族传统宗教。早期道教前身为黄老道,即古代假托“黄帝”和“老子”思想的一种宗教,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东汉年间,皇帝于宫中立黄老、浮屠祠,祭祀老子,使黄老道具备了宗教仪式,并成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前身。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认为道教初创于东汉中叶,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期,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道”为其教义核心,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源或法则,认为人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为长生不死之神仙而永存天地;“德”为其教义核心的另一面,即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认为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张人皆应修道德,以使道普德溢、国泰民安;提倡“无为”与“清净”以作为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同时提倡抱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作为汉族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原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瑶、阿昌、白、毛南、土家、仫佬、壮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传播。 道教在中国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在同外来宗教(佛教)的对立中发展。在正一道教流行的时期和地区,往往与原始宗教还混杂在一起。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信仰的主要还是原始宗教,道教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在与汉族来居或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的民族地区,人们也经常出入道教建筑,一些鬼师也使用符?作为驱鬼的补充手段。 道教传入云贵高原,最早是在南诏时期。李唐为了抬高李姓地位,大力宣扬李耳,遍立老子庙,道教位于儒、佛之上。南诏得到唐朝的扶立,为加强与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也奉道教,立庙祀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为圣人。云南有一个传说说,道教始祖李圭君在巍宝山用手杖在细奴逻背上敲了13下,暗示南诏为王13代。南诏在改信佛教之前,以道教仪式行国家重大典礼。樊绰《蛮书》卷十记载,贞元十年(794年),异牟寻与唐使盟誓于点苍山,“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堵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天、地、水三官是道教天师道派的一种信仰。据说誓文一本藏于神室,表示“天”,一本投西洱河,表示“水”,一本留诏城内府库,表示“地”。南诏蒙氏细奴逻发迹之地巍宝山,从那时开始,便是云南道教的一座名山。 明代,在云南设有道纪司,专门管理道教。那时的道教分火居派和清虚派。火居派道士不出家,专门做斋,打醮和画符?等,为群众行祈晴祷雨、祝国祈年,不发生日蚀月亏,水旱蝗灾,瘟疫水火等仪式。火居道士的经典主要有:《三清经》、《玉皇经》、《玉皇本行经》、《三品经》(雷经、北斗经、三官经)、《度人经》、《阴府经》、《黄庭经》和《朝科经》。火居道士重视朝斗祭祀,朝斗分男会和女会两种。 随着道教的传播,还传入了洞经会。开始的时候分军编和民编,外来汉族属军编,少数民族属民编。洞经会除了奉圭子、文昌,还奉佛教的释迦、观音。洞经会设会长、副会长和司音乐的会师。主要道经是《文昌大洞观音经》、《观音经》、《觉世真经》、《太乙经》、《老子感应篇》、《老子道德经》、《报恩经》、《孔子洞经》以及《三教洞经》。至今在纳西族地区还残存洞经音乐。 道教在中国本土原有宗教基础上发展而来,传到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对它并不陌生。因此,我们看到,云南鹤庆白族地区,和尚、道士为人做斋完毕,要烧甲马、烧草鞋,和尚生病要找“朵兮”(鬼师)看香火,到本主庙还愿。道士做斋时请的神词也请到本主,朵兮的上坛甲马里,请神词也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天佛祖、观音菩萨”,甚至有“先师孔子、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在白族地区,道纪司可以管理朵兮。当地有一个传说解释说,太上老君来到人间,把一切手艺都传完,要回天上,忽然来了一群男女求他传手艺。太上老君只好摘路边的柳条,编成一个圈交给他们,让他们仿此做铁圈,摇着给人送崇。因之,才有了朵兮和“师刀”。所以朵兮就得服道纪司管理。 瑶族的度戒是少数民族吸收道教的独特的例子。云南瑶族还居住在湖南武陵山区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受到道教影响。所受影响的是道教属南天师道教派,重视符?禁咒与斋醮等科仪制度。在云贵高原的瑶族主要是山子瑶和板瑶两个支系。他们对道教不同教派的处理不一样。山子瑶将早期天师道、正一派分开,由师道分别执行,而板瑶则将早期天师道与南天师道及正一道流派的内容捏合在一起,由师公执行。 瑶族把道教和原始宗教揉合使用,如把道教召神劾鬼术用于刀耕火种农业和狩猎等生产活动,用来治病,把斋醮制度用来祈祷祖先,祭盘王。尤其是把道教度戒仪式与成丁礼仪融合为一。 度戒,山子瑶语称“戒道”(“斋导”),板瑶称“度法”或“度身”。瑶族经书《持索度戒科》中说,度戒是为了使道教“施主兴隆”,“法轮常转”、“道门常时流通”,使受戒者“皈依真教”,“脱去俗体”,“超凡入圣”,“名列仙籍”,而对一般人民则是“保国安民”、“上祝圣寿无疆,下为庶民请福”,“能救苦而济世”,“能消灾而度厄”。同时,对度戒却另有俗解: (1)度了戒才能赶鬼; (2)度了戒才有神兵保护; (3)度了戒才成仙,上神龛享受香火,否则成野鬼。 度戒的重要性,成为瑶族青年一生中必经的大事。每个男孩到了十三四岁或十七八岁时,都要举行度戒仪式。不度戒被人瞧不起,算不了成年人,不能参加选举村老活动,更不能被选担任村老、社头,甚至在恋爱活动中也遇到障碍。 瑶族的度戒,把成年礼和道教的受?制度融合在一起。山子瑶对度戒的要求极其严格。如:(1)度戒前需拜请师父。师父必须是已受戒的村老、社主、族中长老或有名望的师公、道公。(2)度戒前须请师父选好吉日,并于举行法事前几天请师父及其助手到家布置神堂,主要是把绘有道教神仙、祖师的像图及奏表挂好。(3)受戒者及家人须在度戒期间与师父一起封斋吃素,不许行房事,不许与妇女说笑,不许出门望天。(4)度戒按经书规定的节目举行。(5)度戒之后,师父授以经?符命,支给兵将、符印、剑等法器。(6)凡度戒的人必须遵守十条戒律。 瑶族度戒的等级及意义已经失传。现仅有“度灯法”和“五台法”两种仪式。“度灯法”又叫“挂灯”,板瑶支系施行,分挂三、七、九、十二共四等灯,不同等级度戒的功能也不同。“五台法”又叫“云山法”,山子瑶支系施行。施行时在村外择平地,竖四根木柱立起一个高台,台下有藤网,由四个人拉住,受戒者从台上往下翻滚,跌入网内。瑶族人认为,这一跌入象征从天而降,生命具有了新的意义。 谈到云贵高原上的道教,少不了要谈谈张三丰以及他在云贵的行迹。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宝君,号元元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彭武)人。明洪武至永乐年间道士,游处无恒,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行迹。《张三丰外传》说他“补刑曹吏,因群囚劫狱,连坐戍边夜郎之平越,遂住高贞观”。至正丙年(1366年)死后复活,才入蜀见蜀王朱椿,后来又才渡沈万三。而一般认为他是明代人,先渡沈万三,并约定在云南与沈会晤,再转到贵州。不论如何,他曾显迹于云贵。圆通子《张三丰历代显迹纪》按:“祖师见蜀王椿之后,遨游川贵云广,云车无定,显迹最多。”《张三丰外传》:张三丰到贵州平越(今福泉)后,“遂住高贞观,今有礼斗亭,浴仙池长生桂,皆其仙迹也。”田雯《黔书》却说“自于高贞观后隙地结茅亭,昼则闭户静坐,夜则礼斗与指挥张信善,常与弈”,“亭前一池似石盂,泉出地中,澄泓不涸。旁有桂一株,邋遢手植三百年故物。” 张三丰是道教丹鼎派中新派的开祖,又称太极派,其所创太极拳尤盛传于世。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书,专讲太极拳与道的关系。 流传在云贵地区关于张三丰的传说,与《明史?张三丰列传》中的描述差不多。《明史》说: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粜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田雯《黔书》又论:“蓬头草履,四时一破衲,行丐市上,人呼邋遢仙。”在民间传说中,他仅仅是一位到处显迹的仙人,一个替老百姓主持公道的道士。 史载,明太祖和成祖曾屡次遣使求请,都没有找到。《明史》:“天顺三年(1460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而民间传说则解释为:他利用道术,让小孩偷官府的银库,被抓押往京城,途中幻入垆缸,人们又把垆缸抬到金殿,皇上看没有三丰,就大声喊:“张三丰,莫非是成仙啦?”他听到这句话,才显出身来,向皇上作辑称谢,说是感谢皇上的口封使他“成仙”。之后转身便走。 湖南道教之源史说不一。史载东晋成帝成和年间(326―334年),晋司徒魏舒之女魏华存到南岳结庐修道、诵经传教。另说为晋陶侃之侄陶?于长沙修道兴起,所以大多认为湖南道教始于晋代。道教在湖南民间影响深广,神仙、高道传说极多,道教支派繁多,道教修炼术、符?、诵咒驱鬼治病术和炼丹制药、养生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形成为民间习俗。 道场法事(欧阳发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道教奉为教祖的老子思想就在淮北地区广为传播。东汉灵帝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教徒十万,遍布青、徐、幽、翼、荆、扬、兖、豫八州,其中徐、扬二州包括了今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各地教徒响应,被镇压后,转入民间秘密流传,安徽亦包括在流传区内,开始有了早期道教传播。三国时期,安徽道教俗神祭祀开始产生,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在芜湖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隍祠。三国、两晋时期,安徽境内创建了含山县运漕镇三元观、巢县金庭山紫微宫等。南北朝时,安徽受庐山道教影响很大,宋梁时又兴建了和县方山麓龙兴观,宿松县灵泉观、灵佑观、元真观,至此,长江两岸及皖西的道教获得较大发展。 唐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故尊崇道教。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规定道先、儒次、佛后的三教次序,并将亳州老子庙改称庆唐观。唐玄宗于开元四年(716年)亲自到亳州参拜老君庙,并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扩建庙宇。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下令诸州建玄元皇帝庙,广为祭祀,皖境各州县也都添建了许多道教宫观。除皖北亳州成为道教祭祀老子的中心外,其他地区的道教也有很大发展。 宋金对峙,安徽境内主要流行符录各派,到了元代全真派才从北向南发展传到安徽境内,但当时主要在皖北一带活动。正乙派以皖南徽州为主要活动中心,休宁齐云山道场开始创立。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有宫、观、祠、殿及道院100余处,成为江南道教名山。明代,安徽新建了数以百计的道教宫观,除齐云山太素宫外,还有郎溪存真道院、泗县真武庙等。 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道教日渐衰落,宫观破败,道士穷困。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进一步结合,民间祈祷斋醮之事流行。此时,以清修为主的全真派活动较多,安徽境内也建立了一些宫观,但规模不大,道教的主要活动多集中于城隍庙、关帝庙、玄帝庙中进行。民国时期,道教进一步衰落,1949年前,安徽道教宫观仅存120余座,道教职业者不足800人。1949年后,人民政府又取缔了打着道教旗号的会道门组织。到了50年代末,安徽全省道教人士130余人。 滥觞于我国古代民间巫术和秦汉神仙方术的道教是佛教之外又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体系,很早就在幽燕地区活跃起来,至唐末、五代初年开始兴盛。 辽代采取宗教多元化的政策,在提倡佛教的同时,也遵从道教。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南京“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说明当时北京道观很多,具体来说有天长观、龙兴观、元宫等。 金代,朝廷力主排除佛教的虚妄迷信,但对道教却极力推崇,使得道教在中都城内得到巨大的发展,产生了全真、太一、大道等多种道教派别,大型道观有天长观、玉虚观、玄真观、玉华观等。 元代初年,由于成吉思汗的提倡和邱处机等人的大力推广,道教全真派在北京风靡一时,达到鼎盛。忽必烈即位后,道教其他教派在北京找到了生存的机会,一时间,太一教、真大道教在北京共同发展,形成了各派鼎立并存的局面。 全真教又称“全真道”、“全真派”,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讲道时创立的,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道”为宗旨,绝世欲,重清修,以不婚不仕为标榜。王重阳死后,其七大弟子创立了“全真道北七真派”,其中以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最为盛行。1124年,邱处机奉成吉思汗之召入燕京长春宫(即今白云观),全真教也因此在北京盛极一时,宫观林立,长春宫成为诸观之首。忽必烈后来皈依藏传佛教,全真教也因此逐渐衰落。 真大道教又称“大道教”,为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刘德仁创建。教义以苦节危行为要,主张少思寡欲,守气养神,不重法术。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诏刘德仁居燕京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真大道教也在北京流传开来,“真大道”之名就是元宪宗所赐。元灭亡后,该教派也就逐渐消失了。 长春真人行道像 明、清以后,道教在北京继续发展,但规模已远不如前代辉煌。 相对于佛教来说,北京的道教徒要少得多,但即令如此,道教对北京人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主要体现在庙会和宗教节日上。与佛教庙宇一样,许多道观周围也盛行庙会,如白云观、东岳庙、崇元观等。重要的道教节日有上元节、中元节、燕九节、岳帝生日等。具体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源于汉代祭祀“泰一”神的习俗,但在其发展后期却与道教发生了一定的关系,称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日,道教宫观如西便门外白云观、地安门外火神庙等,均举办祈福吉祥道场;燕九节则是北京人为纪念全真教邱处机,以其诞辰为节,属于严格的宗教节日;岳帝生日时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日,北京东岳仁圣宫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燕九节时的白云观。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奉先秦道家老聃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逐渐形成。稍后,张角兄弟三人在巨鹿(今河北巨鹿、平乡一带)另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东晋时期,葛洪撰《抱朴子》,对战国以来神仙方术加以整理阐述,丰富了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东晋末年,因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南朝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称新天师道,后为别于南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唐宋时期,因唐高宗、宋徽宗诸帝的扶持提倡,道教大盛。南北天师道和上清、净明、灵宝等各派并立,后逐渐趋于合流,到了元代即并入以符?为主的正一道之中。金代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以道为主,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全真道。元代,由于当时连年战争和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布道,全真道在河北一带进一步发展。金代,今沧州盐山县人刘德仁创立大道教,以九戒为大道教的教义。金元时代,河北一带的道教还有太一教(河南卫州人肃抱珍所创)。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侯澄师从肃抱珍,得道后回赵州、真定(今正定)修建道观,影响很大。明朝,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在河北继续流传。明代帝王也大多同道士来往密切。明世宗曾赐给邯郸县吕仙祠“风雷隆一仙宫”匾额一块。清朝统治者虽然重视佛教,但为了笼络汉人,也允许并支持修葺少量道观。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河南巡抚曾捐款大修邯郸吕仙祠。 道教以老子提出的“道”为基本信仰和教义,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四时而生万物;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即老子李耳)。在“三清”之下有玉皇大帝、扶桑大帝(元始天尊之子)、玄武(真武帝君)、青龙、白虎、朱雀、王母娘娘(掌女子升仙之事)、九天玄女、骊山老母、八仙,以及土地、城隍、山神、门神、灶君、雷公、龙王等。关羽、荆轲等也被尊为道教神灵。全真教派实行道、释、儒三教合一,其神碉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 邯郸县吕仙祠(王运良摄) 道教徒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食丹药、草木药以求长生)、导引(气功)、胎息(服自身之内气)、符?(符,天神授给的信物,也称神符,或为图,或为篆字。?,一是戒录,即奉道之人花名册,二是记录天神的名册,称“宝?”;符?并用的“?”指“宝?”)、房中(也称御女术或黄赤术等,讲房中交合方法、房中节欲等)、辟谷(不食五谷,故也称“断谷”)。 道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斋,即使身口心均清静,节食除烦、虔诚整肃。醮指祈祷活动。斋醮都属法事或道场范畴。例如全真教以农历正月十九日为“燕九节”,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期间,举行各种迎神活动。据全真教说,十八日夜神仙降临,届时男女老幼彻夜不眠,希望能同神仙会晤。燕九节期间,各宫观或设席棚,或摊食货,车马往来,热闹非凡。道教经书非常庞杂,现存明代刊印的《道藏》就收经文5485卷,代表性的经书有《道德经》、《正一经》、《清静经》、《玉皇经》和《灵飞经》等。 正一道的道士一般有家室,不避腥荤,称俗家道士或火居道士。全真教将道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名出家,二是实际出家。记名出家,其人多因病许愿给小道院当徒弟,然仍在家中教养,有的穿道服,有的不穿。到了成婚年龄,先跳墙(表示逃亡出走的意思),然后可婚娶。实际出家,即因各种原因,愿终身为道士的。这种人要卜吉日,由同伴介绍,先到小道院拜院主为师,院主赠以道名,道徒从此束发为髻,穿上道服,在道院洒扫、炊事、担水、背柴、习字、诵经等。一年后,由院主带领,到北京白云观(天师所在处)受戒,合格者成为正式道士。其中成绩第一者,道教称“天字第一号”,留白云观学习“大丛林”(有传戒之权的高级宫观)规矩,以备做方丈(道教最高一层负责人)的候补人员。 与佛教有区别的是,道教信仰者追求的个人目标有三: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或即身成仙;次等目标是成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真人”和“入火不热”、“入水不濡”的“圣人”、“神人”;最现实的目标是“驱鬼降妖以弭疾除邪”,保命强身,乱世苟安,远离红尘等。有学者说,道教信徒的人生哲学是贵己、贵生、养性、为我。 河北范围内道教信仰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五方面: 职业道士。到道院当职业道教人士的原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为道的人是出自对道教的笃信和虔诚,愿舍家离业从事道教活动。被动为道的与被动出家为僧的原因大致相同或相似。 修建宫观、道院和庙宇。省内所有县城、乡镇和村庄旧时都有数量不等的道教神碉庙宇。例如明朝规定城隍为府、州、县级阴间神灵,土地是村镇一级神灵,改变了此前城隍和土地神混乱的现象。另外还有玉皇大帝、扶桑大帝、真武帝君、骊山老母、泰山奶奶(碧霞元君)、财神、火神、文昌等庙宇。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全面落实宗教政策,适当恢复了一些道教建筑,成立了道教组织。河北省道教协会就挂牌在石家庄市鹿泉市的十方院。有的和开发旅游事业相结合,道教建筑作为文物得以保护(但不一定安置道士),又供游人观光。像邯郸县黄粱梦镇的吕仙祠,1986年修复并开放。 起庙会。旧时各地农村庙宇很多,因此庙会也很频繁。如邯郸县黄粱梦镇的吕仙祠,每年有四次庙会,日期分别为农历正月初十、三月十五、四月十一、十月十三,其中四月十一的庙会规模最大。传说这天吕洞宾要在庙会上出现(显灵),积德行善的人能在庙会上遇见吕祖爷,为富不仁、作恶多端者将受到惩罚。因此人们亦称该庙会为遇神仙会。 打醮。是道教的祭祀仪式之一,有祈雨醮、驱蝗虫醮、骡马醮和玉皇圣醮等,目的是保村庄、村民和牲畜康泰平安,不受兵匪祸害,保风调雨顺,虫害不生,五谷丰登。如邯郸县东扶仁村的玉皇醮会历史很久,但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时,已经停办60余年。这时,东扶仁村一带村民饱受兵匪的祸害,家产财物和身家性命朝不保夕。好事者商量遂于这年恢复了玉皇圣醮,并商定此后仍然60年举行一次,每次连办四年,依次类推。这样,到1999年正好是60年,从2000年起,就该连续举行打醮仪式了,东扶仁等五村如期举行。打醮需要搭醮坛,挂神像轴子135幅,请神,诵《玉皇经》、《十王经》和《北斗经》等经文,还有破丰都城、过奈何桥、开坛、祭孤魂坛等,历时四天。 开光。新建庙宇举行开光仪式时,要请道士和乐班为新塑神像开光,开光仪式包括道士诵经、奏乐,并用毛笔为神像画眉点睛,用毛巾、梳子象征性地给神像洗脸、梳理云鬓、照镜子等。河北民间认为,给神像开过光后才有灵。 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宁夏地区的汉族中有不少信仰道教者,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很深。道教以“清静无为”为主旨,追求“得道成仙”。道教具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认为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成为神仙,巫书、作法可以消灾降福。人们一旦有什么灾难,便请法师作法,希望消除鬼怪,以保平安。 宁夏地区汉族中的很多人可以说佛、道教同信,有的家庭供奉着佛教诸神中的神像,却又遇事请道士作法,而且又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神化”,对其有时信,有时不信;有事信,无事不信。 宁夏地区有一部分汉族也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这部分人大都集中在城镇地区。 道教是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道教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清代以后,虽渐衰微,但这种信仰,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至今在群众中仍有一定影响。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教徒日常奉祀的神或神团有: 大明之神 (太阳),夜明之神(月亮),北斗之神,五星五行之神;太一、文昌、列星诸神;风雨雷电诸神;五岳、五镇、四渎、四海、山川诸神;五祀、八蜡诸神;城隍、土地之神;灶君、门神、财神诸神;先农、先蚕、马牛、瘟疫诸神。道教认为,就连人体的眼、耳、鼻、舌、齿、发、五脏、六腑都有神,神无所不在。可见,道教所奉祀之神,具有民族民间信仰的特色。 道教的清规戒律可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4种。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等。五戒和佛教相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是五戒之外又加三戒:不得坐卧高广大床,不得香油华饰,不得耽著歌舞,也与佛教八戒相同。十戒即: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及其他妇女;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不得裸暴三光,厌弃老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修斋的日期:六斋月,每逢单月即是;十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三元日,即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十月十五);四、八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即自己的生日,等等。清规是各道观自己订立的对道众犯过失的处罚条例,轻者罚跪、责杖、驱逐,重则处死。据悉,旧时的戒律、清规凡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者,均废止不行。禁忌有些是医药卫生常识,有些是民间相传的迷信。 民间祭祀道教中的神碉时,多依道教规矩,吃斋守戒,习然成风。 佛、道是两种宗教,出家人忌既信佛教又信道教。但民间不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既拜如来又拜三清。民间对各个神佛的职司范围不大关注,有在关帝庙里求子者,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不认菩萨乱磕头”。 道教在青海主要流传于汉族群众当中,信仰者较少,但它的“天人合一”观对青海汉族的信仰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道观中供奉的神灵名目繁多,以西宁市北山土楼观(又称“北禅寺”)为例,天、地、人三官,八仙、文昌、财神、福神、禄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全真七子,甚至菩萨、白度母、城隍等等,都在祭奉之列。 道士有出家道士、居家道士之分。出家道士须长住观中,做各种宗教功课,学习经典和各种道场仪式,并有一整套的教规及戒律约束其言行。居家道士,俗称“法师”,也叫“老师傅”,平日在家修行,不受戒律的束缚。道士使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鱼、铃、镲钹、鼓等,称“十响”,另有拂尘、剑、笏板以及令牌、麻鞭等。信教群众多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去道观进香,遇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婚嫁、生育、疾病等时,也去道观上香,或许愿,或打卦问卜,或请道士做道场。有时,他们也请居家道士看风水、选坟地、配婚、择吉、诵经、占卜、超度亡魂等。道观每年要举办一些法会,如土楼观农历三月三日的王母圣诞法会、农历四月八日的娘娘会、农历五月十八日的城隍爷会及农历六月六日的朝山庙会等。 道教中的许多神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崇奉,如财神、禄神和福神。再如一些行业所供的祖师神亦为道教神仙,如银匠供太上老君,理发匠供吕洞宾等。另有一些本是民间所崇信的,后被道教纳入其信仰体系,如人们感念关帝的忠勇,敬为武圣,立祠祭祀,在道观中亦可见其画像或塑像,称“关圣帝君”,并于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庙会,加以祭奠。这一部分神灵被称为“道教俗神”,数量较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