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邓牧分类:【文化精萃】 宋元之际思想家、文学家。字牧心,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学者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喜读诗文,悟文法,善写作,立志要“追古作者”。鄙薄功名利禄,喜游吴越名山,终生不仕、不娶。曾讲学于山阴陶山书院,后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与谢翱、周密等抗节遁迹者往来密切。他认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为“玉皇上帝”,人世间事物成败完毁皆由“定数”支配,表现了亡国逸民的悲观失望情绪。提出要做超然于得失、生死之外的“达人”,主张从思想上排除环境的牵累,做到“由心不由境”。宇宙观受道家影响颇深。他的思想对清人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在亡国的悲痛中,自编诗文集《伯牙琴》,以知音难遇故名之。其中《君道》、《吏道》、《二戒一学柳河东》诸篇,大胆揭露了南宋末年封建官吏的腐败,指责他们如“虎豺蛇虺”残害百姓,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奇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君道》),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社会。用小品文形式,尖锐地讽刺汉民族败类与蒙古统治者的狼狈为奸,言辞锋利。一些寓言隐寓宋亡的惨痛教训。他的山水游记也不乏简洁生动的片断,风格接近柳宗元,惜作品不多。另著有《洞霄图志》等。 宋元之际思想家、文学家。字牧心,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文辞,好以小品文形式,辛辣讽刺汉族败类与蒙古统治者,颇有柳宗元、罗隐的风格。博览群书,尤耽庄、列,淡于名利,雅好旅游,历览四方名胜,著有《游山志》、《东游诗卷》、《陶山十咏》等游记作品。曾得异人传授奇功,冬夏服楮,不畏寒暑。宋亡,不应元征,与抗节遁迹者如谢翱、周密等往还密切。元贞二年(1296),应王修竹聘,讲学山阴(今浙江绍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1299),还钱塘,隐居大涤山洞霄宫后,与冲霄观道士孟宗宝编辑《洞霄诗集》和《洞霄图志》。九年,玄教大师吴全节奉元廷之命前来征召,邓牧严词拒绝。其思想不同于儒佛道,自称三教外人,前人视为“世外放旷之谈,古初荒远之论”。实则愤世嫉俗,向往自食其力、一无压迫剥削的社会。认为人在社会各有职业,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如此众生,倘无组织,必陷混乱之中。只有得“才且贤者用之”,使其为天子、官吏,方能安定。立君置官本为民,帝王官吏应如时雨春阳,泽及下民。然而,历史与现实促使他抨击、谴责封建专制统治,向往“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乌托邦社会,对明清际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还指出“虎豹蛇虺”残害人民,而陷于困觊之中的人民,必将起而反抗。对社会历史变动,他既有“一士穷达,常陷天地之大运”的英雄史观,又陷入“天地大运,治乱废兴”乃“数所为者”,“岂人力哉”悲观的宿命论。其宇宙观,既有“天地大矣,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岂通论耶”的可贵见解;又有“天地亦幻物,谁能诘其端”的错误认识。推而广之,“一切境界,如梦如幻”,世界不可认识,“以地观之,越不知杭,杭不知越;以人观之,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以世观之,古不知今,今不知古”。产生人在世间,当“由心不由境”的人生观。著有《伯牙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