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达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那达慕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节日盛会。流行于内蒙古地区。“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为“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在每年农历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有时也在盛大的节日时举行。大会前,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不颐路远乘车骑马前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上,有浓厚的民族比赛项目赛马、摔跤和射箭,有棋艺和歌舞活动以及物资交流等。大会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如图片展览、生产经验交流、评比奖励先进,以及电影放映等等。大会期间,宁静的草原顿时到处是一片欢乐,飘动的彩旗,来往的人流,欢腾的牛羊牧马,构成草原上一幅美丽的图画;饭馆、茶摊、说书棚和蒙占包内外充满喜庆的笑声。“那达慕”大会历史悠久,它是适应蒙古族民族性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艺、娱乐,是蒙古族有悠久历史的、最大的传统盛会。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比赛是称作“男儿三项”的摔跤、射箭和赛马。每当七八月间,辽阔的草原,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 蒙古摔跤比赛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大型512人或1024人,中型256人,小型128人或64人。比赛采用单淘汰制,无时间限制,一跤定胜负。比赛前按传统习俗,推一长者进行编排和配对。比赛在平坦的草地上进行。跤手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摔跤衣,颈套五色彩带“景嘎”(景嘎越多表明跤手在历次比赛中获胜越多),跳着狮舞步或鹰舞步在摔跤歌声中出场。比赛时,双方先握手致意,然后相互抱摔。一方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结束后,双双跳着多姿的舞步到主席台前报记名次,并随手抓一把桌子上的食品,向人群中抛撒。历史上蒙古族中涌现出许多著名跤手,其英名在草原上广为传颂。1987年制定印发的《蒙古式摔跤竞赛规则》使蒙古族摔跤走向规范化。 那达慕的赛马可自愿报名,年龄、性别不限。比赛距离为3000米,5000米,10000米等。那达慕大会前,有经验的牧民一般要进行30天左右的“吊马”来调教参加比赛的马匹,比赛分组分道,按时间录取,为了减轻马的负荷,骑手们大多不备马鞍,不穿靴袜。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头束彩色飘带的骑手,在赛场上扬鞭策马,争先恐后,场面十分壮观。比赛中骑手落马则准许飞身上马继续比赛。赛后,凡取得名次的马匹,被集中在那达慕大会主席台前,倾听民族歌手朗诵赞马诗,并向获第一名的马撒奶酒或鲜奶以示祝贺。 蒙古族的射箭分步射和骑射两种。步射时,射手身着彩袍,脚蹬马靴,听得令下,盘弓搭箭,轻舒猿臂,齐射靶心。一般规定,每人射4箭,分三轮射完。以中靶次数多少决定胜负。骑射时,其跑道一般长为85米,宽约4米,在0.6米深的长沟内设3个靶位,靶间距25米。规则规定,每轮比赛每人一马三箭,分三轮进行。参赛者需自备马匹弓箭。比赛时骑手们身背箭袋。勒马于骑马线。听到比赛命令后,策马起跑,同时取弓搭箭,瞄靶射箭,以射中靶的次数定胜负。 那达慕盛会充分表现了蒙古民族的意志和情趣,现代那达慕大会除进行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外,还有民歌演唱和物资交流等活动。 蒙古语音译,意为游艺、娱乐。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蒙古族聚居区。多于夏、秋草绿羊肥的季节举行。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战败花剌子模归途中,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今新疆、甘肃边界),即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进行了射箭比赛。到元明两代,进行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比赛,称为“男儿三艺”,成了那达慕大会固定内容。清代更有发展,多以苏木(相当区)、旗、盟举行。甚至盟旗聚会、庆祝战功、敖包祭典、官员升迁、活佛坐床都要举行此种大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