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郑和分类:【文化精萃】 明航海家。原姓马,小名三保(保一作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阿拉伯人后裔,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11岁为内监、因参与“靖难之变”有功,被明成祖升为内宫太监,赐姓郑。 1405年(永乐三年)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3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历时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七次远航,经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所乘海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可容一千人。远航表明,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如航海的组织指挥、通信联络、航程计算及天文导航技术都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比西方哥伦布等的航海早半个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是人类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举。并为后人留下了横渡印度洋航线的宝贵记录。船队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跟随远航的费信、马欢和和巩珍三人,分别著有《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书,对所经各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我们今天研究亚非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情况是一批重要的资料。 他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于1435年(宣德十年)夏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泽科德)。传说因天气炎热,葬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垅市。该市现有三保祠,供有郑和的塑像。为了肯定他开拓和经营南海诸岛的功绩,人们还将西沙群岛中西面的岛群命名为永乐群岛。东面的岛群命名为宣德群岛,把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团沙群岛命名为郑和群礁。南沙群岛中另一些岛屿,也都以船队中的重要成员之名,命名为景宏岛、费信岛、马欢岛,在云南晋宁郑和故里昆阳镇建立郑和纪念亭,在滇池岸边建有郑和公园。 明朝宦官。云南昆阳(昆明晋宁)人。著名航海家。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祖父和父亲都到伊斯兰教创使人穆罕默德诞生地麦加朝圣过,他从小就对海外情况有所了解。洪武十二年 (1382)、朱元璋出兵云南,和被俘时年仅12岁,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他随从朱棣起兵争夺帝位有功,受到赏识,赐姓郑,外为内官监太监,负责营造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三年(1405) 他率舰队第一次下西洋,至宣德八年 (1433) 最后一次回国,在28年期间,先后7次下西洋,行迹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地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记,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 《明史》 卷304《宦官一》)。其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入波斯湾,再经红海至非洲东岸。郑和七下西洋,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瓦斯科?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宣德十年,郑和最后一次航海回国后不久病故。 郑和 回族,明代宦官。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明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其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俘入宫为太监,赐姓郑,任内宫监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经越南、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等地。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一说8次)出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晚年退居南京狮子山下静海寺,在宣德十年(1435)前后去世。其“往夷域,鲸舟吼浪;汪沧漠,远涉洪涛”的辉煌业绩,不仅是回族人民的光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明航海家。云南昆阳(今属晋宁)人。回族。本姓马, 名和,小字三保。祖与父均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故幼时即对外洋有所了解。十二岁入燕王朱棣宫中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赐姓郑,升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被任为正使,率宝船六十二艘, 军卒水手二万七千余人,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浏河镇)出发,“通使”西洋。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北部洛克肖马)、旧港(今苏门答腊巴林冯)、锡兰(今斯里兰卡), 经印度西岸折回。此后又于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1431年)等六次航海。历时二十八年, 七次(一说八次)远航,先后到达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和赤道以南肯尼亚境内的马林迪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早于哥伦布、华斯格?达?伽马等的航行半个世纪。航行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对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都有实纪录, 为早期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随行人员 * 马欢著《瀛涯胜览》, 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 记载了各国风土人情, 很有价值。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逝世于印度南部西海岸科泽科德。 郑和 书名。胜利出版社1945年出版。全书二十余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论述了郑和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经济情况,他的家世和生平,七次下“西洋”的年代、地名和经过,他的事业成就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国际交通和贸易以及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这位伟大航海家在开拓中西交通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作者郑鹤声,著名历史学家,字萼荪,1901年生于浙江诸暨,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史地系,历任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中央大学讲师、教授。1929年以后,先后在南京国立编译馆和南京国史馆任主任编译、纂修兼史料处处长等职。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研究员。1951年后一直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除《郑和》外,还出版有《郑和遗事汇编》、《中国近世史》、《中华民国建国史》、《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汉隋间之史学》和《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多种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