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和下西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郑和下西洋分类:【文化精萃】 郑和原姓马,又名三保太监,回族。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奉命7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今马来半岛西南部)、吉兰丹(今马来半岛东南部),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今孟加拉),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次出使“西洋”,统率水手、军士等约2万余人,分乘宝船50多艘。宝船最大的有44丈、宽18丈,满载我国精美瓷器、铜器、铁器、金银、文绣和绢帛等与亚非诸国贸易,扩大了中国同亚非30多个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婆罗洲以西地区)。郑和(1371―1435),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明洪武时入宫,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擢为内宫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明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和发展同邻国的关系,派郑和出使西洋。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一行从苏州刘家河(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达占城(越南南部)、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泰国)、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地,于永乐五年返回。此次航行共有船只62艘,人员27000多名,每船可容纳千人,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备有航海图、罗盘针等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此后20余年,郑和又六次率船队远航,所到之处包括满剌加(马六甲)、彭宁(马来西亚)、榜葛剌(孟加拉国)、古里(印度西海岸卡利库特)、苏禄(菲律宾苏禄君岛)、锡兰山(斯里兰卡)、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阿丹(阿拉伯半岛)、卜剌哇、竹步(索马里)、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满载瓷器、丝绸、茶叶、铁器、金银等物资,每到一处,先赠予国王礼物,以通和好,同时互相贸易,收购和换回各国的象牙、珠宝、香料、药材等特产。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至今一些国家还流传着郑和西使的故事。为了纪念郑和,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印尼有三宝垅、三宝洞,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等。郑和同行马欢、费信、巩珍根据亲身经历分别撰写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记述所经国家概况,是中外关系史和航海史的宝贵资料,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郑和远航又因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而成为古代世界航行史上的壮举。它早于欧洲航海家们半个多世纪。 明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亚非各国,明代以文莱以西为西洋,故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1435年),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宝,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曾朝拜过伊斯兰圣地麦加,因此从小知道一些西洋风土人情。明初,郑和入宫当太监,在燕王朱棣处当小侍童。朱棣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郑和“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宫监太监。由于他才能出众,命他出使西洋。明时农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1405年7月,郑和首次出洋,率官兵、翻译、采办、水手、工匠、医生等27800人,带大批礼品货物,乘62艘宝船,船长44丈,阔18丈,每船容千人,是当时上最大海船。船队出长江,顺东北信风入南海,“云帆交张,昼夜星驰,涉及狂澜,若履通衢”。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再至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西抵古里(印度南部)。1407年夏,船队顺西南信风回国。以后,郑和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六次奉命远航西洋。他先后七下西洋,访问30余国,最远到至今索马里、肯尼亚的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带去丝绸、瓷器,带回象牙、香料,郑和下西洋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创举,比哥伦布到美洲,伽马到印度洋还早半个多世纪。 明初大规模远洋贸易航海活动。永乐三年(1405),三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由27800余人、62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出使“西洋”,历遍南洋各地,两年而返。1407―1433年,又先后7次下西洋,经30余国,最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口。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马赛克拼贴壁画。许荣初、赵大钧、宋惠民、刘希倬合作。为大连海运学院学术报告大厅制作。壁画以赭色底子作衬,排列有关郑和航海的一段文字记载,以字体大小深浅造成若隐若现的感觉,文字上面为五条大宝船,船的造型加以装饰变化,宝船上下左右点缀以中国发明的大罗盘以及飞天、阿拉伯文字、伊斯兰教的月牙标志、印度装饰图案、两河流域的文物和非洲木雕等,表现航海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深远含义。作品手法独特,将强烈的装饰性和浓厚的民族特点融为一体,既具历史感又具现代感。 一作三保(或宝)太监下西洋, 明初的大规模远洋航行和外交活动。在正使郑和(回族)组织领导下进行,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先后经历28年,远洋航行7次:第1次1405年―1407年,第2次1407―1409年, 第3次1409―1411年, 第4次1413―1415年, 第5次1417―1419年, 第6次1421―1422年, 第7次1431―1433年。航行10多万里,经历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之船主要为南京龙江造船厂建造,最大者长148米,阔60米,可容1000人。航行队伍除正副使外,包括政务官员、军事人员、航海技术人员、各种工匠、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勤杂人员等。第1次航行在正使郑和和副使王景弘率领下有27800多人,分乘宝船62艘,其他船只140多艘。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为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时间之早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和达?迦玛到达好望角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其高超的航海技术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些航行不仅给所到国家带去中国的瓷器、丝绸、金银饰品、铜铁器皿和各种馈赠品,换回各地的特产和珍奇动物,而且还会见一些国家的国王,接受一些国家使臣随船来华访问。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各国的交往,宣扬了中国的国威,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至今南洋各地还保留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