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国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郑国渠分类:【文化精萃】 修建于战国末公元前246年 (秦王政元年),为古代关中平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原是韩国著名水工的名字,秦王政采纳他的建议开凿此渠。西起泾水中经山西瓠口 (今陕西省泾阳县北),东至今三原以北穿浊水及石川河,再往东流经富平、蒲城南注入洛水。全长300多里,使沿渠两岸“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得到灌溉,关中成为膏腴之地,增强秦国的经济力量。唐代郑、白二渠趋于混合,主要发展较南的白渠 (即今泾惠渠),郑国渠逐渐湮废。 古代关中平原著名大型灌溉渠道。秦始皇元年(前246)由韩国水利家郑国设计督修,故名郑国渠。自中山西瓠口(今陕西泾阳)引泾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300多里。干渠故道宽24.5米,渠堤高3米,深1.2米,工程壮观,建造科学。渠首位于泾水入渭北平原峡口,东为平原,整个工程即从总体上形成一全自流灌溉系统。引水口选在谷口泾河凹岸稍偏下游处,流速最大,渠道进水量多,且水中含大量有肥效细泥,可作淤灌,关中平原200多万亩盐碱地由此改良。渠成后,共溉地4万余顷,亩产可达“一钟”(6斛4斗),自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史记?河渠书》)。今陕西泾阳西北约二十五公里处尚存郑国渠首遗迹,是研究古代水利的资料。 韩人郑国为秦兴建的水利工程。战国时,韩国闻听秦国好兴土木,就想把其国力削弱,使其不能东伐。于是便派水工郑国往秦,为其修渠。郑国至秦,说秦王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修一半,秦觉韩国之谋,欲杀郑国。郑国说:“我来本意确为弱秦,但渠成却使秦得利。”秦以为然,使其完渠。渠成,用注填阏之水,溉泽?之地4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年无不收。秦国亦因之富强,最终兼并诸侯。因命此渠为郑国渠。事出《史记?河渠书》。 古代关中平原著名的人工灌溉渠道。秦始皇元年(前246),秦始皇采纳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了一条大型引泾水注洛水的灌溉工程,历时十余年始完成。渠首始于云阳(今泾阳县西北三十里)西十五的仲山,止于瓠口(云阳城北的一个薮泽)。干渠经行方向为:自渠首段向东,横穿冶峪水、清峪水,尔后又汇纳浊峪水,其下利用了一段浊峪水的河道,再向东,横穿漆沮水(石川河),此后循沮水分支河道,经富平县南,东北注入洛水。渠长三百余里。郑国渠的修建极为合理地利用了当时的地形条件。首先是设在仲山西邸瓠口的渠首,位于灌区的最高地带,这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区域,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其二,干渠的渠线布置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这不仅工程省力,而且方便一侧或两侧引水。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具有改良碱地、施肥和灌水一举三得的作用。郑国渠建成后,灌溉面积达四万余顷(约合现在280万亩),亩产高达一钟(约合今250斤),使原来的瘠薄之地变成“无凶年”的沃野,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汉、魏时为泾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统。唐代郑国渠和白渠趋于混合,且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逐渐堙废。 秦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为了缓兵,派水工郑国来秦国修渠。建议从泾水的中山(泾阳县西北70里)开渠,东通洛水。秦王政即命郑国负责这一工程,积10年乃成。渠起于陕西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经之原县、高陵县、临潼县、渭南县、蒲城县、大荔县等县,长300余里,溉田千万多顷(合今280多万亩)。渠成后,每亩地可产粮一锺(约300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郑国渠在汉代仍然沿用,并从郑国渠引泾入渭,称白渠,或郑白渠。直至唐末才堙废。1986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郑国渠渠首发现了郑国渠的拦河大坝。它东起泾河东岸的尖咀,西迄河西岸的弯里王村,东西长2 300多米,底宽100多米,顶宽10至20米,距地面残高5米多。坝身由沙土、黑红土和细砾混合堆成,结构紧密。在大坝中段发现有五角形陶质水道及秦代筒瓦片的堆积。大坝以北,有大型蓄水库,为秦代所建。在坝址及水库区还发现有秦至宋、元、明、清的古渠古坝,集中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沿革过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