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江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都江堰分类:【文化精萃】 在四川省灌县西北岷江中。原名都安堰,宋、元后才称都江堰,相传为战国末 (公元前3世纪中)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修筑。岷江水源充沛,民受其害。都江堰建成后化灾为利,使成都平原得到灌溉,成为“天府之国”。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卵石叠鱼嘴状的分水堰,下砌内、外金刚堤,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在堰西为正流,下连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在堰东,并凿灌县西南玉垒山为宝瓶口,使水流进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的渠道。在宝瓶口上端西侧,还建造飞沙堰等溢洪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堰顶而进入外江,以确保成都平原灌区的安全,平时又起提高水位、使水流顺利进入地势较高的宝瓶口的作用。因此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航行综合治理的特点。相传李冰还制订“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和“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为成都平原提供巨大的灌溉效益。 战国时期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建于四川都江堰市岷江上游末端、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断陷盆地接合部。《华阳国志》称湔堰,《水经注》称湔堋、都安堰,左思《蜀都赋》称金堤,唐代称楗尾堰,直至宋代始有今称。秦昭王后期(前27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历代有增修。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进水口三大工程为主体,辅之以韩家坝、百丈堤、马脚沱、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外江节制闸、右岸取水口等附属设施。岷江经鱼嘴分水堤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为主流,内江水流经宝瓶口流向成都及川西平原。宝瓶口为控制内江水流量咽喉。据现代实测,无论泯江洪水多大,其引进流量不超过每秒700立方米,可保证下游灌区的灌溉与安全。飞沙堰现长约180米,系由竹笼装石砌成的低堰。洪水时,内江水即由堰顶溢入外江。都江堰建成后30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蜀地沃野千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都江堰工程兼具灌溉、防洪、航行、漂木等多种功能,历经2200余年,仍发挥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镇川之宝”。现存古迹有伏龙观,相传系李冰治水降锁孽龙处,有殿宇三重,多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前殿陈列李冰石刻像,1974年出土,东汉灵帝初年刻,距今1800余年,是我国最早圆雕石像。高2.9米,重约4吨。另有二王庙,系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 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上,是李冰主持修建的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鱼嘴及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调节由鱼嘴流来的水流量,避免过多涌入内江。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成离堆,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因其形似瓶颈,故名。至此,汹涌的岷江,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出宝瓶口流入内江,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全堰灌区今已达近30个县(市)800余万亩。 古称金堤、湔堰、湔堋、都安大堰、楗尾堰、侍郎堰,至宋代始称都江堰。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今四川省灌县西北岷江中游。秦昭王时(前256~251),蜀(今四川成都一带)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内江在左,为引水进入灌区的水道;外江在右,为主要的泄洪水道。鱼嘴的位置和设计十分合理,洪水时,外江分洪排沙多;枯水时,内江则引水多。鱼嘴之下接飞沙堰,为溢洪排沙的低堰,它可使内江向外江排泄过量的水流和泥沙。飞沙堰下接离堆,离堆与内江左岸玉垒山之间开凿了一岩石渠道,称为宝瓶口,它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由于这三大工程的合理布置,相互配合,联合使用,使都江堰很好地发挥了引水作用。在都江堰的建设过程中,李冰还创造了竹笼实石法作堤堰,即破竹为笼,圆径3尺,长10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这种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李冰还作三石人立三江中,测量水位的高低,以防洪和保证灌溉,这是见诸记载最早的水则。相传李冰还曾制订“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都江堰建成后,彻底根除了千百年来危害蜀地的岷江水患,使其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由于工程布置合理、维护简便易行和地点选择具有优势,历时两千多年而不废,效益有增无减,这在世界水利技术史上亦是十分罕见的。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北岷江上。发源于岷山的岷江在都江堰市西自山区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造成水害灾害。战国初期,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决玉垒山,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秦昭王后期(前276―前251),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这一防洪、灌溉以及航运的综合水利工程。渠首工程古称湔堋、湔堰、都安堰。唐代更名犍尾堰,北宋又名侍郎堰,南宋始用今名。历代曾多次进行维修与完善,逐渐形成现今规模。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称都江鱼嘴,可使岷江水流在此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在都江堰市城西南凿玉垒山成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之功能,内江水由此进入成都平原,可灌田三百万亩。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为确保内江灌区的安全,还修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另还有不少遗存,主要有: 离堆。在宝瓶口南,为李冰凿开宝瓶口后形成的孤丘,西北至东南长92米,西南至东北宽66米,高10米,上有专祀李冰的伏龙观。1974年3月3日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竖立在前殿中。二王庙,位于内江东岸,古为望帝祠,南齐建武四年(497)改祀李冰,称崇德庙,清初更名为二王庙。庙内“观澜亭”石壁嵌有反映前人整治河道、引水、防洪、排砂和维修等丰富经验的石刻多幅,如“深淘滩、低价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其他遗存还有风栖窝、斗犀台、安澜索桥、玉垒关等。 位于都江堰市,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尚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古老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平畴相望,农蚕称盛,富甲天下,皆归功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古蜀国即开始兴修水利,史书有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和“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古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建成了经久不衰的系统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益州记》)。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科学,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鱼嘴把刚出岷山峡谷的岷江一分为二;飞沙堰平时将江水拦入宝瓶灌溉农田,洪水时又将过量的水排到外江;宝瓶口则为人工凿成的天然节制闸,将岷江水通过这里流向成都平原,并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河渠网络,实现自流灌溉。目前,灌区面积已达800万亩。主要景点除工程设施外,尚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湔堰,亦称都安堰、犍尾堰。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北部都江堰景区,都江堰市灌口镇西玉垒山下的岷江之上,为战国秦昭王(前306―前251)时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其千古不淤的奥秘在于以无坝引水和自然排沙、泄洪的方法,解决了直接影响工程寿命的世界难题。主体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采用“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方法,将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鱼嘴位于岷江中心,是人工修筑的巨大分水堤,像一条逆江而卧的鲸鱼,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泄洪排沙,内江引蓄灌溉。飞沙堰位于鱼嘴堤和宝瓶口之间,是一个宽200余米的溢洪道,洪汛期不仅排泄洪水,而且把大量的泥沙卵石排人外江。宝瓶口位于岷江东岸,是由人工开凿玉垒山而成的内江进水口,高13米,长80米,宽43米,因状似瓶颈,故称宝瓶口。玉垒山被凿离的大石崖,称为离堆,内江大量水流到此被离堆顶位形成漩流,从飞沙堰排至外江,避免了洪水过多涌进宝瓶口的弊害。1949年以来,经不断整修、扩建,都江堰灌溉面积已从288万亩扩大到1107万亩,造福农桑,收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灭灾”的良好效益。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伟大性格和意志的体现,有中国历史文化丰碑之誉。宋代范成大、明代杨慎等均有游览之作。岷江东岸玉垒山麓有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离堆北有纪念李冰父子制服岷江孽龙的伏龙观,二王庙前岷江上有木墩竹索的安澜桥,均为重要名胜古迹。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分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引水工程。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称“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堰”等。“都江堰”之名,宋代始见诸记载。记述兴建的史籍以《史记?河渠书》为最早,以《华阳国志?蜀志》为较详。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害。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察访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变岷江水害为水利,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华阳国志?蜀志》)的天府之国。渠首工程后代屡有扩建改进,但基本格局及其规划原则无根本改变。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将岷江分成内、外江两股。外江原系氓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在灌县城西南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航运的通道。此外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既保证灌区的用水,又免除洪水进入灌区造成水灾。各个工程巧妙结合,联合运用,对分水、泄洪、排沙和引水起关键性作用,使都江堰成为效益巨大而历久不衰的无坝引水枢纽。是世界农田灌溉史上的一大杰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