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醉翁亭记石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醉翁亭记石刻分类:【传统文化】 在河南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钓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为后人赵孟睢⑺喂恪⑸蛑堋⑽饪怼⒏吖暗热说陌衔苍扌稹C髀∏焓绷跹惭?胛呐怼⑽庥ζ砦???忱帐??⒂谯沉晗亓跏霞异裟凇T???#?涫蔽?吖八?茫?蟛恢?ハ颉G蹇滴跏保?吖爸对?锔哂形乓蛟?棠ニ鸩磺澹?銎浼也赝乇局匦驴淌??⒂谛轮O馗呤响籼谩?淌?旨季?桑?现??饔泄???薏患啊T??桃讶?可⑹В?轮?淌?诒959年移置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块,每块长约0.6米,宽0.4米左右,现开放展出。 在郑州市博物馆收藏。共24方,其中13方为《醉翁亭记》,5方为苏轼记述写此文的缘由与落款。另6方为赵孟睢⑺喂愕热颂獍稀G氨8方每方长约60厘米,宽40厘米左右,后6方长60-90厘米,宽40厘米。宋欧阳修撰,苏轼书,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新郑高有闻重刻。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县城西琅琊山麓。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常来此饮宴,自称“醉翁”,并命其名为“醉翁亭”。《醉翁亭记》一文即为此时所作,文中描绘了山林景色之美和宾主游宴之乐,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志趣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宋元钓六年(1091年),苏轼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三体兼用的书体写了《醉翁亭记》长卷,到明代被宰相高拱(新郑人)所得,并命鄢陵的刘巡请人刻于石,置于鄢陵刘氏家祠。其后,苏轼此书墨迹长卷被焚,鄢陵刻石又磨损不清,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于康熙三十一年出其家藏原拓本命工重刻,置于高氏祠堂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