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释迦牟尼――妙法跏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释迦牟尼――妙法跏趺分类:【风俗文化】 释迦牟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大体上与中国的孔子属同时代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他的多个名字均具有深远含义。释迦牟尼可以理解为“释迦族的圣人”,也常被称为“佛”、“世尊”、“佛陀”,意思是“觉者”、“知者”。民间的俗称是“佛爷”。释迦佛还有一个流行称呼叫“如来佛”。“如来”的意思,是指从如实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之人。 一、菩萨形象 据《犍陀罗艺术》记载,作为菩萨,悉达多的服饰是一种印度式的道提服,在腰间缠绕如同一条围带贯通身体下部,垂至地面,再向上优美地搭在左肩上。这种道提服的质料不是丝绸,而是一种薄纱,表现出佛的高远与肃然。僧侣们为了表现出内心对悉达多的敬仰与崇敬,用绒质多提和外衣替代披肩模仿悉达多的穿着。其中之一的“郁多罗”款式与无袖衬衫相近,多垂至膝部以下;另一种则形同印度的连身长衫――茹比,佛家叫做袈裟。 犍陀罗早期的佛像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古希腊雕像,都具有一种肃穆、静谧的美,尤其是对头部形象的表现。波浪式的卷发遮盖了佛顶的发髻,额眉之间留着一束短发,拉长的耳垂留在两侧,眉间有白毫,手掌足底刻有轮相,是佛的标志。 二、佛形象 据《造像量度经》记载:“若夫无量寿及卢舍那,毗卢等五部如来,一切受用五欲秘密相者(亦谓之报身相),则宝髻作五股金刚杵之上半节,其崇高之分及巨周分量,俱同前说宝髻之分量。发攒高十指,肉髻含于其中,而其根巨周十二指,肉髻上边处周十指,顶周八指。此两节俱被金带紧围,余发编作四绳,从两肩下垂。而其梢略过手肘,其余尺过形相,一一同前也。” 衣服庄严,则三尊等化身佛相皆宜著上下法衣。五衣著下身,七衣著上身。五部等报身相,以八件宝饰为庄严。何者为八件,一宝冠,即五佛冠也; 二耳环; 三项圈; 四大璎珞; 五手钏及手镯; 六脚镯; 七珍珠络腋; 八宝带也。谓之大饰。耳垂上前临优婆罗华,冠左右下垂宝带,脚镯上围绕碎铃戒指等,谓之小饰。随意妙绘云肩飘?为上衣,杂色长短重裙为下裳。 三、释迦佛坐像 据《佛教造像手印》记载,一种是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 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造像名为“成道相”。表现的是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的瞬间。 结跏趺坐的方式,也有定式: 先右脚脚心朝上压在左大腿上,后左脚如法压于右大腿上,这种坐法名为“降魔坐”,又称“降伏坐”。顺序相反的盘腿坐法,名为“吉祥坐”。再一打坐方式也是结跏趺坐,即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说法相”是表现释尊在法会上说法开讲时的瞬间。 四、释迦佛立像 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传说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檀木按照释迦的形象雕成这样的像。后来仿制的也叫做旃檀佛像。下垂手势名 “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 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中国佛教图像解说》记载,立像释迦站立于莲台之上,上身内穿僧祗支,下穿裙衣,外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表示释迦游行说法,济度众生的情况。 五、释迦佛卧像 佛的卧像实际是佛的涅?之姿,为出家比丘的“卧法”,即比丘休息睡眠的姿势与方法: 右肋而卧,两脚相累,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而不失威仪。《摩得勒伽毗尼》云:“初夜过,四叠郁多罗僧,卷叠僧伽梨为枕,右胁卧,两脚相累,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不得散乱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后眠至后夜,疾疾起,经行坐,除去睡盖。”卧佛涅?像有两种,一为直体,左手加于左胯,右手右肘枕于头下,两腿并拢伸直,两脚相累,其量度与立佛相同。二为双腿微曲,其余不便,尺寸比立佛稍短。 六、释迦佛的服色,衣着和具体形象 白色在这里是圣洁的象征。释迦牟尼的代表服色彩即是此色。据说释迦牟尼“往胎”之相为白象。释迦“八相成道”之三则有白莲花,之六有白马。佛在画中往往由白来表现。 《佛教与雕塑艺术》中记载:“佛像的衣着,虽并不超越僧人服装的定制,但经过艺术加工后,宽大厚重,褒衣博带代替轻纱透体式的衣着成为定式。佛像多是内穿交领襦,胸前束带作小结,外罩对襟式袈裙,不过由于帔帛,裙裾的加宽增长,也多少有些南朝士大夫的风貌。” 佛像装束,多是顶现肉髻,或头梳螺髻。身着砖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褶隆起,流利如铁线描。或着偏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虽是紧贴肌体,然而衣纹为凸起的条状加刻阳线的形式,或在衣服的襞褶间遍饰浮雕千佛,而有毛质厚料的感觉。又有本尊立佛是着宽大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衮服”,此种服饰的佛像自公元5世纪末在中国北方广泛流行。 《中国寺庙文化》记载:“佛面像丰圆适宜,摩尼光高于肉髻,颧骨低,鼻直而平,准头较小,唇薄,两肩齐亭。在衣饰上,或内着掩左肩的僧却崎、外着右肩半披偏衫,或着通肩大衣。” 或头顶有旋纹发髻。上身内着僧却崎,外著方领褒衣博带式大衣,衣里引出双带于胸前作结下垂: 大衣右边衣领似帔巾形式,横搭在左肘上。下部着裙,裙的下部有较密的衣褶。 或低肉髻,面型方圆,上身内着僧却崎,外着敷搭双肩袈裟,臂胛较前为肥。有的外着半披肩或肩袈裟。莫高窟像上身外部着双领下垂袈裟,自袈裟引出双带作小结,双腿较短。天龙山,响堂山像胸部较挺,佛座出现肥硕莲花。 或面形由长方发展到方圆适宜,唐初又在方圆之中透出清秀。头顶上由低平肉髻发展到高形螺髻。红色方格的袈裟垂至方形佛座前,成稀疏密褶; 唐初去掉方格纹饰而直裹双膝,不再垂至座下。束腰六角座,垫一块劫波育作为佛的坐褥。 或顶作螺髻或水波纹髻,上身着僧却崎,外披敷搭双肩大衣。密宗大日如来像头戴卷草纹宝冠,颈下有卷云莲花纹颈圈,臂有臂钏,半结跏趺座,乳部突起,接近印度波罗王朝时代的造像风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