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重阳分类:【传统文化】 登高望远的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周易》 以九为阳数(阴数是六),九月九是两九相重,故称 “重阳” 或 “阳数节”。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菊花争艳,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饮菊花酒、佩插茱萸等习俗。唐代诗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香草,据周处 《风土记》,佩插茱萸的目的是祛邪避灾,而饮菊花酒则是为了延年。唐人有诗: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故重阳节又有 “登高会”、“茱萸会”、“菊花会”等名称。这些习俗的来源,据南朝道士吴均的 《续齐谐志》 记载,东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数年,一日,费长房突然告诉桓景说: “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赶快回去,叫家人各作绛色的纱囊,囊中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日夜兼程赶回家,吩咐家人照此办理,才避免了灾祸。从此,民间相沿成俗,而且传入帝王家。明清时代,每逢重阳,皇帝还率领后妃,亲至万寿山登高。重阳节的翌日叫 “小重阳”,据 《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 ‘小重阳’。”但这只是节日的余兴。 中国传统节名。时间在农历九月九日。《易经》 中 “以阳爻为九”,将 “九” 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 “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 “重阳”。汉末曹丕在 《九日与钟繇书》 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便是重阳的来历。重阳节节庆内容丰富,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齐人月令》 中说: “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宴,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 宫廷亦不例外,据《武林旧事》 记载: 南宋宫廷 “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之番” 明代宫中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至重阳节,皇帝亲自到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宫重阳节盛行赏菊、放风筝等节仪。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数月数都为阳数,故名“重阳”。语见屈原《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汉时,重阳节时已有插茱萸之俗,据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汝南人桓累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忽一日,费长房谓桓累曰:九月九日桓家必罹大难,又云,可做一朱红布袋,内装茱萸登高并饮菊花酒,如此则可破之。此后,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渐为普及。后汉末曹丕与钟繇书亦云:“岁往月来,往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后代重阳之俗更盛。 又称 “重九” 。岁时节令习俗。夏历九月九日。古代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故名。《西京杂记》载: “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又说: “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根据这些记载,至迟在西汉时重阳节已成了固定的节日。后来又给登高增添了神话色彩。《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 (东汉时方士) 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这段故事虽有迷信成分,但却反映出人们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古人此日有游山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相传至今,佩茱萸和吃重阳糕虽已罕见,但登高望远、思亲念旧之俗却仍然存在。1986年,国家正式把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以登高而畅秋志,象征人老志坚、风霜高洁,具有一定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