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元齐鲁文人与作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金元齐鲁文人与作家

分类:【地域文化】

北方女真族建立的与南宋对峙的金朝,随着对中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的统治,也吸纳摄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由此,文学也逐步繁荣起来。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所编的《中州集》,辑250余位北方诗人的作品,其中齐鲁著名作家也不少。如金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4)的文坛盟主党怀英就是奉符(今山东泰安市)人。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少年曾与辛弃疾同师于亳州刘瞻,时号“辛、党”。辛弃疾后来南渡,力图恢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而党怀英却留居北方,仕金至翰林学士承旨。党怀英文采丰赡,能诗文,工书法,时人曾称他“文似欧阳公(修),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渊明)谢(灵运),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赵秉文《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可见党怀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党怀英有《竹溪集》行世。

金朝末年散曲大家杜仁杰,是济南长清人。他一生未仕,金亡后,在灵岩寺龟泉隐居。他的套曲代表作《庄家不识勾栏》,笔调幽默,妙趣横生,不仅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佳品,而且提供了宋、金、元时期戏剧行当的许多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戏剧史极有价值。

在元代,散曲是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它逐渐取代了词的地位而盛行;杂剧是在宋代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曾极一代之盛。因此,散曲和杂剧如同诗、词分别代表了唐朝、宋朝的文学最高成就一样,成为元代文学的桂冠。而出身齐鲁的散曲作家、杂剧作家为这顶桂冠的制作做出了值得历史铭记的贡献。

散曲大家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曾仕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等职。50岁时,弃官归隐,在济南构筑云庄别墅,过了近10年的隐居生活。其间,朝廷多次下诏启用,力辞不就。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其为陕西行台中丞,为拯民于水火,张养浩散家财于乡里贫民,毅然救职。到任四月,未尝家居,治旱救灾,劳瘁而死。“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张养浩能诗擅文,散曲创作尤为突出。他的散曲犹如他的人品一样:“其为学则确乎有所见而不杂于权术;其操行则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力”(贡师泰《牧民忠告序》),敢于正视现实,真诚地关怀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和痛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例如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一首不同凡响的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径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超越了过去许多文人借怀古以倾诉个人情愫的旧套,俯仰古今,相当深刻地把封建王朝的兴亡和人民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的实质:无论兴亡如何,他们只能给百姓造成苦难。

张养浩的散曲大部分写在归隐之后,这些散曲有的直接表现他亲眼目睹的人民在贫困、饥饿中痛苦挣扎的悲惨生活内容,如《哀流民操》、《[一枝花]套?咏喜雨》等,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均从广大人民的角度着眼,关心的是“千门万户家豪富”,具有很强的针砭黑暗现实的作用。有的抒写他对30年封建仕宦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如《[双调]庆东原》等,通过表面的讥讽、嘲弄词句中,曲折地反映出在蒙古贵族的残暴民族压迫政策下,汉族知识分子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能的苦闷心情。有的则是描绘自然风光和反映自己闲散、安适的生活的。这类套曲大都清新明丽别具一格,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如《庆安原》、《雁儿落菊得胜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等。张养浩诗、曲之外,古文写得“渊奥昭朗,豪宕妥贴,辞必己出,凛有生气”。在《重修会波楼记》中,他以优美的饱蘸感情的文笔自豪地赞美自己家乡的山水之胜:“使人蜕凡心近高明,可喜可愕、可诗、可触、可图者,靡不一具……”。

元代的济南,商业发达,文人荟萃,称济南路,直属中书省。东平,地处水陆要冲,“城廓规制,甲于东藩”(《读史方舆记要》),称东平路。因此,当时的济南和东平是全国杂剧创作的中心。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代著名作家,除大都之外,以山西和山东最多。而山东的杂剧名家五人中,济南二人,东平二人,惠民一人。

武汉臣,著名杂剧作家,济南人,生卒年代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为元前期杂剧作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推崇“武汉臣之词,如远山叠翠。”他的剧作,据《录鬼簿》所载,有《曹伯明错勘赃》、《鲁义姑》、《天子班》、《三战吕布》、《老生儿》、《挂甲朝天》、《关山怨》、《登坛拜将》、《提头鬼》、《玉堂春》等10种,现仅存《老生儿》一种。

杂剧作家岳伯川,也是元初济南人。《录鬼簿》录其杂剧二种:《铁拐李岳》、《杨贵妃》,今存《铁拐李岳》一种。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评此剧“曲辞虽本色,敦朴,但不平凡”,名列杂剧佳作之林。

高文秀,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录鬼簿》载:“府学,早卒”。他创作的杂剧很多,今知有34种。高文秀与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同时而年岁略小,时人有“小汉卿”之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以水浒题材创作的杂剧最多,其中关于黑旋风李逵的就有8种。现存《双献功》、《须贾谇范雎》、《好酒赵元遇上皇》、《襄阳会》、《渑池会》等5种,其中以写黑旋风为主角的《双献功》最为著名。高文秀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李逵这个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头领救人危难不畏艰险的高贵品质。在他的妙笔下,李逵不只勇敢率直,而且非常机智,成功地写出了粗人有细的一系列喜剧情节,真实生动,引人入胜。

《渑池会》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编写的。杂剧以战国时期强秦与赵国的军事、外交斗争为背景,突出了赵国上卿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高贵品质和大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表现了团结御侮才能克敌制胜的主题。

张寿卿,祖籍东平,曾担任过浙江省掾之职。《录鬼簿》载其杂剧一种:《诗酒红梨花》,今存。此剧写书生赵汝舟与名妓谢金莲的爱情故事,关口安排巧妙,文辞浓艳生花。日本青木正儿《元杂剧概说》据此将张寿卿列入元朝“初期之文采派”。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著名的水浒戏作家。钟嗣成的《录鬼簿》列其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知他生当元初。据《录鬼簿》和元末贾仲明的吊词知其有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和《梁山泊李逵负荆》。《太和正义谱》评康进之词曲为“杰作”,“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现仅存《李逵负荆》一种。这个剧以水浒农民起义军杀富济贫,解民于倒悬的斗争生活为主线,刻画了水浒英雄李逵既疾恶如仇又勇于改过的可贵品格,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贾仲明(约1343―1422),自号云水山人,淄川人,后移居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他天性明敏,博览群书,尤喜吟咏,曾增补过钟嗣成的《录鬼簿》,为其中80多位杂剧作家写了吊词,编撰了《录鬼簿续编》,又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杂剧作家。贾仲明所作杂剧见于著录的有16种:《双坐化》、《梅杏争春》、《调风月》、《七世冤家》、《碧桃花》、《双献头》、《燕山怨》、《英山梦》、《节妇碑》、《双告状》、《裴度还带》、《玉梳记》、《菩萨蛮》、《玉壶春》、《金安寿》、《升仙梦》,现存上述后6种。

贾仲明在杂剧创作中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元杂剧绝大部分是四折一楔,唱词都是有宫调的北曲,每折只用一项脚色(一般是正末或正旦)主唱。而他的《升仙梦》却是四折无楔子,每一折的唱词,都是用“南北合套”,而且正末,正旦同在一折交替诵唱。他的这种创新,对后世的传奇、南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