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金文分类:【文化精萃】 旧称钟鼎文。一般指的是商、周及战国时期刻制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相仿,字数甚少,常见为部族图腾符号;西周中后期,文字甚多,初具铭记史实的性质;春秋中叶以后的铭文富有艺术装饰色彩;战国时期,铭文端庄秀丽,字体渐近小篆《铁足大铜鼎》、《毛公鼎》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四、五百言的长篇巨制,它们都记载了很多复杂的史实。当时统治阶级制作金文的主观愿望是对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祖先歌颂功德,但在客观上,却真实记录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现在常用的金文字典有《金文编》等。 篆书的一种。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凹下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故又称“款识文”,也称“钟鼎文”,“吉金文”,均属大篆系统。其内容多为祀典、锡命、征伐、约契等纪录。商代金文大都文简字少,一般仅一、二字。西周时数十字以上者有六七百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凡33行,共491字,为金文之冠。金文具有鲜明象形性,近于图画,墨书笔意相当明显。西周早期金文,笔画两头尖、中间粗,有明显捺刀形,具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和质朴平实特色。中期已渐渐脱离早期风格,笔画变细,字体加长,而形成柔和圆润、工整端庄风格。晚期金文笔势纯熟圆润,笔画纤细浅小、均匀遒健,结体端正工稳,为金文最成熟时期。商周铭文很注意与器物造形、花纹相适应,这标志着古人自觉追求书法艺术美之开始。 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等。金文内容多记录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约契等。殷代金文文简字少,甚至仅一二字。后渐增多,西周铭辞长者几近500字,史料价值很高。东周以后虽也有长篇巨制,但已近金文之尾声。战国以后铭辞多为制造者、铸工、器名等。商周金文浑朴可爱,春秋以后出现了鸟虫书,有很强的装饰性。 旧称“钟鼎文”又别称“吉金文”,是铸或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殷代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周初承继殷代,后渐趋整齐雄伟,并呈现出蟠屈烂漫、多彩多姿的气象,铭辞之长有几近五百字者,内容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约契等纪录,史料价值很高;战国以后铭辞少有长篇巨制,战国末年字体逐渐和小篆接近。金文凝重浑穆、劲气内敛,风格多样,是成熟的书法艺术品,习字者临习的重要书体之一,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都是金文的代表作。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刻在青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因青铜器以钟和鼎最为常见,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金文使用的年代长、区域广(黄河、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金文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比较多。现在可见的金文总数约为3772个。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研究金文从宋代人开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