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鉴真纪念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鉴真纪念堂分类:【传统文化】 在江苏扬州市大明寺内。1962年梁思成设计,1973年建成,系仿唐建筑。鉴真55岁时在大明寺讲学,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达日本传教。1963年为其逝世一千二百周年,中日两国文化界在扬州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并为纪念堂奠基。堂前建碑亭,中置仿唐汉白玉横碑,正面刻“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为郭沫若手书。背面刻赵朴初所撰碑文。碑亭东西有廊环抱纪念堂正殿,殿面宽五间,堂正中是楠木所雕的鉴真像,趺跏闭目,神态凝重。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 在扬州市大明寺内。1963年鉴真大师圆寂1200周年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1973年纪念堂建成。纪念堂占地2540平方米,包括正殿、碑亭、门厅、陈列室等,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生前的最后作品。碑亭与正殿两侧回廊长达80米,形成一个单堂的院落。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高2米、宽3米,正面刻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写的碑文。正殿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建筑形制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系根据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保存的鉴真塑像摹制;堂东西两侧壁上是反映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 位于大明寺内东北隅。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十四岁出家,深谙佛学,精通建筑、医药学,曾驻锡大明寺,为江淮佛教界首领。他应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之邀,六次启程东渡,终于在六十六岁时到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教、建寺、施医药,把中国先进文化技术带给了日本。1974年建成“鉴真纪念堂”。堂由抄手游廊围成独立庭院。纪念碑为横式,正面刻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所撰碑文。正殿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样式,面阔五楹,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硕大,出檐深远,立体感强。殿内中央须弥座上为鉴真大师干漆夹?像,结跏跌坐,双目合闭,神态安祥。两旁有四幅大型绢本壁画,绘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西安大雁塔、肇庆七星岩及日本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奈良唐招提寺金堂。殿前有日本森本长老赠送的八重樱四株和石灯笼一座。堂南有“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展示有关鉴真的生平史料、文物和图片等。 鉴真纪念堂在扬州西北古大明寺内。中间为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正中为鉴真雕像。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生于广陵江阳县(今扬州市)。14岁在大云寺出家,曾游学于洛阳、西安。26岁回到扬州,在大明寺讲经。55岁成为大明寺住持,在佛教界声誉很高。日本在中国学习佛学的和尚荣睿等专程到扬州来请鉴真东渡日本弘法,鉴真欣然同意。743年,他55岁时第一次准备出海,被中国官方阻止。接着第二次到第五次东渡,都未成功。直到753年他66岁已双目失明时第六次出海,终于到达日本的鹿儿岛县,在秋妻屋浦上陆。754年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奈良的唐招提寺建成后,他一直在这座寺里讲授佛经,并将他带去的佛经和医药等方面的大量图书送给日本人民。他虽双目失明,但记忆力甚好,便将脑中贮藏的丰富的各种文化知识都传授给日本人民。763年,他在招提寺圆寂,享年76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