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针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针灸

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医疗方法。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流行全国大部分地区。此法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人常被石块、荆棘所伤,有时被碰撞某些部位后,使得原有的一些病痛减轻或消失。另外,在取暖过程中,也会出现某些疾病缓解的现象,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砭石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与此同时,还采用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解除某些病痛。以后,针灸疗法进一步发展,砭石被骨针、竹针、金属针所代替,干草也由艾叶制成艾卷代替,点燃后按一定部位熏烤。二者结合使用,功效非凡,可医治许多疾病。清代中期,统治者认为君王之尊不能采用针灸方法,1822年,道光皇帝下令太医院取消针灸科,使针灸学的发展受到阻碍。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针灸学的研究,开发和挖掘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使针灸理论和操作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并传播到国外,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特别是针灸麻醉技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治病法。针法、灸法合称。针法即针刺腧(shù恕)穴,灸法即艾灸腧穴。《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痛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针术器具,初为石制,后有骨针,竹针,乃至陶针,金属针。金属质料有金、银、铜、铁、钢、合金。灸术源于用火。灸治材料,初以树枝杂草,继以木炭、竹筷,乃至艾、硫黄、雄黄、灯草等,使用最多者为艾灸。《孟子?离娄》章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可见至迟在战国时已以艾治病。扁鹊、华佗均已用针灸治病。唐代出现彩色经络穴位图,《备急千金要方》:“其十二经脉,红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针灸亦成为独立专科,太医署设针博士。宋代又取得显著发展,王惟一著针灸图经同时,铸造针灸铜人两具,为医学史上创举。针灸专著有春秋、战国时《内经?灵枢(针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北宋王惟一《针灸铜人腧穴图经》、《十四经发挥》、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为我国医学独特创造,对世界医学有特殊贡献。

中医治疗技术中的一种。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技术,针是指用针具来治疗;灸则是指用某些易燃的材料,借助燃烧时的热量作为刺激源,来进行治疗。针灸术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特色的发明,起源很早。针术最早可能是砭石,汉?许慎《说文解字》有“砭,以石刺病也”,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砭石、石针都说明我国在数千年前即有应用针具治病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青铜针,也是针具用于刺病的实物。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已经有关于经络方面的内容,表明先秦时期针灸经络学说已渐趋于成熟阶段。1963年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几枚金针,仍然熠熠闪光,表明当时把针具做为珍贵器物随葬的情景。秦汉时期,有关针灸及经络著作的出现,也都表明当时针刺的发展水平。

灸法的起源不比针术晚。人类用火的历史在至少几十万年前已经开始。北京猿人已经有开始用火的遗迹。用火就可能发生烫伤,也可能用烤火及温熨的方法来解除身体的某些病痛,从而逐步过渡到有意识地利用灸疗法治病。古人早就发现,艾科植物的叶具有易燃、火力均匀等特点,为其他别的任何植物所不及,因而就以艾为材料,来对人体施用灸疗法,以后,灸疗法的形成逐步发展成许多种形式的技术,如用艾绒做成的艾炷、艾卷直接放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施灸、引起灼热,甚至使皮肤发疱。也有用间接灸的方法,即在穴位上加上姜片、蒜片或其他药物,再施灸法,称为隔姜灸、隔蒜灸等等。

针灸在施治过程中,需要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有关理论为指导。如全身有十二条正经、奇经八脉,每条脉上都有一些穴位,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把人体体表与内部脏腑相联。针灸时,通过对穴位产生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调整了人体的各种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人体的状态、病症的类型,针刺术、灸疗术还要利用不同的手法如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在传统的针刺、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不同的针刺术和灸疗法。如针术有体针、头皮针、面针、耳针,近现代还有电针、水针、激光针……等。灸法也有温针灸等不同品种,在民族地区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点灸等疗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