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针灸铜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针灸铜人分类:【传统文化】 铜制人体针灸腧穴模型。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设计、监造,天圣五年(1027)铸成,故又称“天圣铜人”。铜人高5尺3寸,内具脏腑,外注经络穴位。腧穴中空,可填充水银或水,外涂黄蜡封之,被以薄衣,研习、考试者针刺中穴,“则针入而汞出,稍差则不可入矣。”其设计之精确,铸造之完美,作用之优异,为中外医学史上创举。堪称连城“国宝”。其中一具,南宋时下落不明。另一具几经易主,于八国联军入侵时,为日人掠走,现以日本皇室私有寄存品藏东京国立博物院。今北京所存铜人一座,为明朝复制品。明人高武铸造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1座,作定穴之用。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藏有一座小型针灸铜人,系清政府嘉奖《医宗金鉴》主要编辑者奖品。 古代用于针灸教学的工具。宋代天圣(公元1023~1032年)年间,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奏准铸造铜人,在他主持下,铸造了两具与人体真正大小的男性外形的铜人,“定偃侧于人影……创铸铜人为式”。在铜人的体表上,铸有十二条正经及任、督二脉的循行方向,各经上的穴位,也都铸出,并在其旁注穴位名,共657个腧穴。这样精细的铸造工艺,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铜人的体膛是中空的,其内有心、肺、肝、脾、肾等内脏,各居其自然位置。体壁可以移去,以示范脏器的构造及位置。 据载在考试时,铜人体表涂上一层黄蜡,在体内则灌入水(一说灌水银)。铜人外穿衣服,然后令受试学生按所要求的穴位进行扎刺,如果精确地刺中穴位,则在针抽出后,体内的水即从针孔喷出,如没有刺中,则无水喷出,以此来考核学生针刺的技术,待熟练后再逐步过渡到在病人体上扎刺。 这两具铜人铸成后,宋仁宗命将一具置于翰林医官院,另一具放在大相国寺的仁济殿。当时宋金交兵,宋人战败议和时,金人曾以索取一具铜人为议和条件,可见其珍贵。元代,铜人由开封移至北京,因已使用200多个春秋,表面昏暗难辨,元政府请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修整,使其重显精巧的面貌。明代皇帝曾命工匠仿制宋天圣年间所铸铜人,自此宋铜人反而逐渐消声匿迹,至今其下落仍是个谜。明以后各时期,全国各地续有铜人铸成,但其大小以及精巧程度均已有所不同。 针灸教学用人体模型,以铜铸成。北宋仁宗天圣四年 (1026) 由太医院医官王惟一主持首先制成二具,一藏相国寺,一置太医院供针生教学并考试。胸腔腔内有脏器,中空,可置入水银或水; 体表刻经络、腧穴,穴可用黄腊封闭,考试时令针生按穴针入,到位则内之水银 (或水) 流出。否则针不能入。金兵在汴京 (开封) 时掠去一具,后奉还。元时太医院铜人已锈蚀不可辨,乃诏尼泊尔工匠范塑复制,至元二年 (1265年) 成。明代亦曾复制。清乾隆帝曾赏赐《医宗金 》编者每人一具小铜人,今上海医史博物馆藏一具。民国至建国后,官方或个人亦有仿制。日本也藏有中国针灸铜人一具,自行仿制者数具。据不完全统计,各型铜人约有百余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