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钧瓷与汝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钧瓷与汝瓷分类:【地域文化】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市。禹州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治水有功,舜封禹于此。禹之子夏名即位,曾在此建“钧台”,举行庆典(《见《左传?昭公四年》)。钧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禹州古又称钧州,故所产瓷名钧瓷。 钧瓷始于唐代,至宋代达到全盛。在宋代,它与官、汝、定、哥诸窑并称天下五大名瓷。至宋徽宗时,钧窑被征为“御窑”,钧瓷被定为御用品,为皇室独占,不许民间烧制,因而钧瓷成了历代宫庭的传世珍玩。旧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据史载,早在宋真宗乾兴年间(1022年),钧瓷就远销南洋及欧、亚各国。在近代国际展览会上,钧瓷产品更被誉为“中国宝瓷”。 钧瓷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釉色瑰丽。钧瓷釉色浑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钧瓷在胎质上陶冶清纯、细腻坚实,扣之有声,清脆悦耳。各种造型线条柔美,文饰简炼,雕塑别致。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展宋代珍品如戟尊、鹅颈瓶、观音瓶、花盆等,制造精致、富丽堂皇,为稀世之宝,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 钧瓷令人叹止的瑰丽色彩主要来自窑变。所谓窑变,是指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釉中所含不同成分的金属元素(如钴、铜等)发生的化学作用不同,即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温度差别,使其发生的化学变化极不一样,因而使器物表面呈现出色彩斑烂的奇异效果。由于这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使钧瓷的生产出现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使其身价倍增,千百年来,人们把窑变视为神秘莫测的东西,掌握不住它的形成规律,因而使钧瓷的成品率很低,故长期以来有“十窑九不成”、“钧不成双”之说。 钧瓷传统产品史载有270种,分为官、神、宝、民四大类。据说官瓷(即御用瓷)有36种,以“双龙尊”为首,他如瓶、鼎等,主要用作陈设或祭器。神瓷按“八仙”设计,每仙8件,外加观世音用的“观音瓶”共65种。宝瓷为贡品,是官府和宫廷索要之物,多用于陈列和收藏,有70种。民瓷多为一般陈设品及生活用品,有99种。各类钧瓷,不论一器一色或一器多色,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人们所欣赏,收藏家往往不惜重金,“钧瓷一件千金贵”,自唐代以来,历代莫不如此。 由于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频仍,故钧瓷自宋靖康之变后,渐次衰败,到元代而终烧,至明代神宗万历时,又因钧瓷产地钧州犯了皇帝朱翊钧的名讳,而改名为禹州,钧瓷倍遭厄运而不能生产。尔后,历尽坎坷,一蹶不振。新中国诞生后,钧瓷厂在神?建立,之后经过反复探索和科学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比较理想的瓷釉配方。其中银丁花釉、鸡血红釉和艺术釉,曾荣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成果奖”。今天,钧瓷产品不仅有传统的鼎、炉、尊、洗、盆、瓶,而且有现代生活中的文具、餐具及各种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由于科学的进步,不少产品的工艺水平达到和超过了宋瓷的标准,而且品种大大增加,达300多种。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双龙大花瓶、八角百花盆、大圆笔洗、大鼎等,均系制作精美的钧瓷。他如兽耳瓶、丰收瓶,不仅继承了宋代鹅颈瓶肚大丰满的特点,瓶身线条舒展、双耳对称,而且施之银丁花釉,更显得清新古雅。 钧瓷工艺的革新使其增加了不尽的活力,产品行销欧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年钧瓷给人类生活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汝瓷是宋代“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汝瓷造型端庄简朴,其工艺特点在于施釉浑厚似玉,光泽柔和,明亮透底,富有水色,故有“汁水莹泽,堆釉如脂,含水欲滴”之誉,这种“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罄,明亮而不刺目”的特点,是官、哥、定瓷所没有的。此外,汝瓷釉下往往遍布斑斑小点,犹如秋梨之皮;釉面隐纹纵横,似蟹过之痕;有些釉面出现细碎规则的冰裂纹,犹如芝麻花图案,这就是名贵的“梨皮”、“蟹爪”、“芝麻花”。 汝瓷釉色有柔和淡雅的粉青,古朴大方的灰蓝,海水碧玉般的豆绿,庄重静穆的虾青。此外,还有葱绿、艾青、茶叶沫等色,其中尤天青色最美。明代人以为,天青色汝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颇与宋时柴窑的“雨过天晴”相似,因而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誉。 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北宋皇室,初以定州白瓷专用,后得知汝瓷较定瓷出色,“遂命汝州造青瓷”,宫廷于是改用汝瓷。至此,汝窑始由民办改为官办,专为宫廷烧制。于是汝瓷身价倍增。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清河郡王张浚所奉礼品中就有汝窑酒瓶一对、盏四只、盂子二、书香一对,洗、香炉、香合、香球、大奁、小奁各一。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汝州,汝窑从此断烧失传。由于北宋汝窑官办历时不久,传世珍品稀少,南宋人已有“近尤得难”之叹,故宋品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显得十分珍贵。《太平广记》即称:“宋时汝窑已与商彝、周盘同期珍贵”。清道光年间汝州督学孙灏语曾以诗述宋代汝窑地位:“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此并非溢美之虚词。曹雪芹深知汝瓷得之不易,故在描写贾府时,有意着了一笔,如在《红楼梦》第三回写王夫人后室:“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著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正因为世人把汝瓷视为珍品,所以历代仿烧不绝,然而却少有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发掘、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号召下,1956年汝州正式建立瓷厂试制,在艺绝人亡的困难条件下,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汝瓷的胎釉配方和加工工艺,掌握了烧制技术。如今,汝瓷产品不仅有仿古的陈列品如尊、瓶、炉、洗,还有创新的壶、杯、盘、碗等生活用品,畅销国内外。1983年,被誉为汝瓷上品的天蓝瓷(即“雨过天晴”),由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烧制成功,经轻工业部、文化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关陶瓷专家进行技术鉴定,认为工艺已经达到宋代汝窑天蓝釉的水平。人们闻此喜讯,无不相庆,一代名窑从此重放异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