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钱庄分类:【传统文化】 产生于明代中叶的一种金融机构。最初只以钱币兑换为业,万历(1573―1619)以后,又经营放款、存款、汇兑等业务,其性质已近似近代金融业之钱庄。其业务活动多限于本地,其规模小者曰“钱桌”、“钱铺”或“钱店”。钱桌等与钱庄发行的钱票分别为“钱帖”与“庄票”。钱票便于携带,凭票取钱,十分方便。 明末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起源于主要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钱店、钱铺,后发展为专营对商人办理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多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上海钱庄由于资本力量不同,有汇划庄(或称大同行)和非汇划庄(或称小同行)的区别。此外在天津、北京、沈阳、济南、广州等地则称钱号,性质与钱庄相同。在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地,钱庄与票号的名称并存。钱庄资本大多来自商人,早期都是独资或合资经营。鸦片战争后,具有一定资力的买办开始投资钱庄,或附设或自设,以调动社会资金,为其买办活动服务。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为商业行号,同时也有少量的工业放款。银行兴起后,钱庄的地位渐为银行所代替。解放后,钱庄多数停业,少数于1952年底与私营银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主要经营银钱兑换、存款、放款和汇兑等业务。 钱庄的产生与铜钱、银两的兑换业务有关。明中叶以后,由于白银、铜钱的广泛流通,出现了许多以钱币兑换为业的钱桌、钱铺、兑店等组织。其中规模大、资金多的钱桌、钱铺除经营钱币的兑换外,还经营放款和存款,并允许顾客签发“帖子”取款。这样,具有金融业性质的钱庄便产生了。入清以后,金融业继续发展,除钱庄(钱铺、钱店、钱局)外,与之类似的金融组织――银号也由银铺发展起来。它们大致分别活跃于东南大城市和北方,实际上成为中国当时商业和金融业的枢纽。尤其是上海的钱庄,在乾隆年间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是全国钱庄活动的中心。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国内外贸易中心,其钱庄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上海钱庄分为汇划庄(或称大同行)和非汇划庄(或称小同行)。前者资历较雄厚,加入钱业总公所,拥有发行银票、钱票和代收票据等权利,主要办理存放款、贴现及签发庄票、汇票等业务。后者资力薄弱,业务范围小,不占主要地位。 钱庄的资本一般不过数万两,大多来自商人。它通常采取独资或合伙等无限责任形式,不设分支机构,营业主要限于本城市和附近地区。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商业行号。每年丝、茶、糖、棉、麻、烟上市季节,它都贷出大量信用款项。同时,它也举办工业放款,这主要是19世纪90年代后对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放款。钱庄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钱庄是封建性的金融机构。鸦片战争后,一方面,钱庄为服务于洋行的中国买办商人提供庄票,作为外商银行的抵押,从而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搜罗土产;另一方面,一些买办商人也亲自附股或开设钱庄。所以钱庄又具有买办性质。 清末,近代银行兴起,但由于钱庄与当地工商业有密切联系,因而它在金融市场中的优势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民国前后,钱庄开始衰落,特别是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并在上海成立票据交换所后,钱庄的票据清算权丧失,其地位逐渐由现代银行代替。解放后,各地钱庄多数停业,上海等地少数未停业的钱庄与其他私营金融企业一起合并成为公私合营银行。 中国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起源于银钱兑换,称钱店。其后逐渐发展为代理存放款项和汇兑。至清代乾隆年间,上海钱庄已具有相当规模,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地也有较大发展,称为银号,性质与钱庄同,徐州、汉口、重庆、成都等地则是银号与钱庄并称,长江流域及东南各大城市则称钱庄,发展很快。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内外贸易中心,钱庄发展更为迅速,但由于资本力量不同,有汇划庄(或称大同行)和非汇划庄(或称小同行)的区别。汇划庄资本雄厚,加入钱业总公所,享有发行银票、钱票和代收票据的权利,办理存放款、贴现以及签发庄票汇票等业务。非汇划庄又分为元、亨、利、贞四种号庄,资本薄弱,不能参加钱业总公所,只做金融往来收解,并转托汇划庄代为办理。一般所称钱庄多指汇划庄,它在钱业中居主导地位。早期钱庄一般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不设分支机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商人在为洋行推销洋货、收购土特产品时,经常使用钱庄签发的庄票,外国银行则通过买办媒介,收取庄票作为抵押,这样,银庄便具有了买办特征。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商业行号。每年丝、茶、糖、棉、麻、烟上市季节,银庄都要为这些经营行业贷放大量资金。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钱庄也逐渐放贷款给工业企业。至民国以后,银行业兴起,钱庄的地位为银行取代,日趋衰退。 钱庄是中国旧式的融通资金机构。钱庄在上海起源很早。相传乾隆初年,有个绍兴商人在上海南市开设炭栈,常常把栈中的闲散资金用作银钱兑换,还放款给邻近的店铺与北洋船帮,获利甚巨。后来,他把副业当成正业,专营兑换放款业务,成为钱庄业的鼻祖。据碑刻记载,乾隆初上海钱业、炭业、豆业商人曾合办浙绍公所,也是一种较大的钱庄。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钱庄逐渐增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各钱庄为轮值承办祭业,已有钱业公所的设置,当时有钱庄17家,在公所活动中名列前茅的有石源隆、三泰源、正和庄、长元庄、凌太源等。 当时上海钱庄的设立,手续很简单,不需向衙门申请注册,只要申明资金额及营业范围,东家、掌柜署印,由同业中人作保,经钱业公所开会议决同意即可开业。当时钱庄的规模都比较小,主要业务是兑换货币。 上海开埠后,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因资金融通的需要,钱庄迅速发达起来。一些拥有巨资的富绅,见钱庄有利可图,便竞相投资。钱庄业务也随商业的繁荣而扩展,除兑换货币外,又增加存款、放款、开发庄票等。 上海钱庄的种类十分复杂。主要有汇划庄、挑打庄、零兑庄三类。汇划庄是钱业公会的会员庄,是上海钱业中势力最雄厚的钱庄,资本较多,营业范围也较广,开出的庄票信用好,流通普遍。这类钱庄加入汇划总会,一切票据收解都可用公单在汇划总会互相抵轧汇划。一般所称的上海钱庄,指的就是汇划庄。业务与汇划庄相仿而资本较少、没有资格参加汇划总会的钱庄,称为“挑打庄”。挑打庄的一应票据收解须委托汇划庄代办。零兑庄又称“门市钱庄”,主要业务是零星兑换,是各类钱庄中最小的一种。 清光绪九年(1883年)后,上海钱庄业屡遭摧折,由盛而衰。这一年,有一家丝栈亏本50多万两倒闭,涉及40家钱庄。当时恰逢年尾,银根一紧,市面骤起恐慌,不少商家因周转不灵而关门,于是钱庄放出之款不易收回,有半数钱庄被迫停业清理。接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发生“贴票风潮”。当时有个协和钱庄,首创贴票办法,以高利吸收存款。凡以现金98元存入者,付给庄票一纸,半月后即可持该票往收现金100元,称为“贴票”。一般家庭主妇向钱庄贴票的较多。有人见此法吸收存款较易,纷纷开设贴票钱庄,在石路(今福建中路)、四马路(今福州路)、宝善街(今广东路)等处,开设至七八十家之多。开始信用尚好,后因模仿者渐多,贴息越来越高,贴票额也越来越大,终于发展到期不能如数支付现款的情况。于是,市民持票挤兑,凡是经营贴票业务的钱庄,几乎全部倾覆,其余钱庄也因提款关系被拖累倒闭许多。宣统二年(1910年)又发生了“橡皮风潮”。当时有个外国冒险家在上海创设橡皮股票公司,发行股票,并在报上大登广告,吹嘘未来世界橡皮用途无限。上海商民受其蒙蔽,竞相购买。钱庄也以为这项股票远胜现金,争先收贮。谁想那个冒险家巨款到手便溜之大吉,股票价格随之一落千丈,视同废纸。许多钱庄因此停闭倒歇。 至辛亥革命时,“橡皮风潮”余波尚未平息,再加上人心不定,商业凋零,上海的钱庄业终于式微了。之后,钱庄虽还有过短暂的发展,但随着银行的兴起,钱庄在上海金融业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