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铜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铜元分类:【传统文化】 俗称铜板。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4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当制钱10文,每百枚换银元1元。除当10铜元外,还有1文、2文、5文和20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10铜元,俗称“单眼板”。其次是当20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1909―1911)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4字,内嵌1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边缘中间分列“户部”2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加上“宣统年造”4字。 铜元是清末民国初年在中国通行约30年的铜铸币。它又称铜币,俗称铜子元、铜板、铜角子、铜钿等,是当时重要的辅币。它种类很多,有200文、100文、50文、20文、10文、5文、2文及1文等8种。后三种铸造极少;20文和10文两种数量最多。10文的称为“当十铜元”或“单铜元”;20文的称为“当二十铜元”或“双铜元”;前三种通称大铜元。不同的铜元其流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双铜元大体流通于湖北、江西及北京,而单铜元较广泛地流通于除大铜元流通区及边疆以外的地区。 清末,外国货币占领中国市场,制钱制度已全面崩溃,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另一种铸币形式。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摹仿外国铜币形式并保存制钱实质,在广东开始铸造铜元。次年,清廷谕令沿江沿海仿造,再加上铸币可以获取大利,因而各省竞相铸造不已。起初,铜元受到广泛欢迎(其价值往往超过币面价值),在市场行用时升水程序可达5%―15%。后来由于铸额激增而急剧贬值。清朝铸造的铜元,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光绪元宝”。以光绪二十六年始铸的广东铜元为代表,每枚重二钱,圆形无孔,钱面铸了“光绪(或宣统)元宝”四汉字和满文以及铸造省份和作价等文字;钱背有蟠龙花纹及英文字。二是“大清铜币”,比较统一。钱面有“大清铜币”四汉字和满文及省地名、年份、作价等,钱背仍为蟠龙纹及汉、英文铸的字样,如“光绪(或宣统)年造”、“大清帝国铜币”等。 辛亥革命后,各省封建割据势力又纷纷设局开铸铜元,而且无章法可循。对此北洋军阀无力控制,使各地所铸铜元成色各异,质量低劣,价格暴跌,泛滥成灾。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代替而退出流通领域。 铜元在形制上仿自外国铜币,实质上继承大钱,是代替制钱的新货币单位。它是从封建性货币向资本主义货币过渡的币制,比制钱稍有进步,逐渐成为辅币,与银元并行。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