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银饰的制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银饰的制作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各民族中均有银饰,只不过各民族银饰的花样和品种多少不同。其中以苗、侗等民族银饰最为丰富多彩。 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有关少数民族银饰的汉文典籍是明代翟九思的《万历武攻录》,其中有“苗女喜戴银圈”的记载。明代的《贵州通志》、《贵州图经新志》等文献也有类似记载。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起源绝不是从明代才开始的。贵州苗、布依等民族的古歌及宗教经典中,都可看到有关使用金银的记载,如苗族古歌中就有“运金运银”的记述。各民族中大量有关银饰来历的传说,也充分说明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历史悠久。 对银饰的加工铸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专门工匠,有的地区一个村子有若干银匠,甚至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这种工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沟乡的马高、麻料和控拜三个村,家家户户都有能工巧匠,连妇女都会制作,被称为“银匠村”。每个民族的银匠主要是根据本民族传统银饰的特点和本民族的审美观来制作各种本民族需要的银饰。加工银饰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风箱、炼炉、酒精灯以及各种锤、钻子以及各种各样的花纹模型等。各民族加工的工艺大同小异。苗族银匠的加工工艺是,先将白银高温熔炼,用模型压成雏形或锤打成薄片,或拉成粗细不同的银丝,或加工成银珠,再用手工钻出各种精美的纹样或编织成各种形状的银饰,涂上硼酸水,再加温烧红,通过用紫铜锅煮沸的明矾水浸一至二遍,用清水洗净,最后用铜刷刷光,即成闪光熠熠的银饰品。布依族银匠加工时,先将银锭溶化成液体,然后根据需要倒入相应的花纹模型中,冷却后取出,再用小锤子等工具修整,即成为所需的银饰。 过去,各民族的银饰加工都是个体手工业,全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仅供应给各民族银质原料,还把各地著名工匠组织起来,成立国营或集体性质的银饰加工厂,从事各民族银饰的加工制作,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工艺也更先进,品种更加丰富,大大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需要。与此同时,各民族中仍有一些个体从业者也在继续从事银饰加工制作。 苗族民间工艺店 (吴正彪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