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师唐、明、清三代的国家首都所在地称京师。《旧唐书·地理志一》: “京师: 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隋开皇开年 (公元582年) 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20里置新都,今京师是也。城东西18里150步,南北15里175步。”《明史·地理志一》: “京师: 《禹贡》冀、兖、豫3州之域。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 四月分属河南、山东两行中书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先属山东、河南者皆复其旧。领府8,州37,县136。八月置燕山都尉。八年十月改都尉为北平都指挥使司。九年九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 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 ‘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 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6部。” 清代沿置不改。唐代称皇城为京师。 京师又称“京都”。即国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