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铺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铺床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铺房”。旧时汉族地区的婚俗。即迎娶前一天,女家派人到男家,与男家一起铺设新人房卧。铺设物的准备,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婚仪》:“床榻、荐席、椅桌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绚之类,女家当具之。”铺床时,衣服袜履等物,都要归入箱橱锁好。铺床必须请多子的夫妻双全的人来进行。吴自牧《梦粱录?嫁娶》:铺床之后,女家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以待新人”。 婚姻习俗,始于宋。流行于各地。亲迎前一日,女方送妆奁于婿家,其母及亲戚随之至婿家辅设新房,谓之“铺房”。婿家接到陪送后开始辅床。一般是由儿女双全的婶、嫂或由兄弟来铺,床的方向按卜所设,床上先铺有秫秸,其根要同一方向,取其“同根、同心”之意。铺好的床不能空着,须让小叔子(最好是儿童)压床,有的地区由公爹(无公爹者由大伯哥代替)先住一宿,有所谓“公爹压新房,儿女一大帮”之说。 也叫铺房,在新娘未到之前,由“全福人”把房间布置妥善。先挂帐,再陈设,后铺床,并把床上用品摆设得整整齐齐。在铺床时,要边铺边唱,有问有答:“床上铺的是什么?”“是豆秸,养活儿来做秀才。”“床上铺的是什么?”“是麦穰,一代一个状元郎。”所谓“全福人”,也叫好命婆、富贵婆,即夫妻恩爱、身体健康、子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婚礼中很多事体都需要她出面办理,以为新婚楷模,也为讨个吉利。 有的地方先填枕头,边填边说:“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再填被套,边填边唱:“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饯,大的哄着小的玩。”并把被子四角塞上莲子、红枣、花生、白果、桂圆,以示早生子,划着生,连生贵子。最后铺床,要说:“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 迎亲之前,为了预兆婚后早生男孩,有铺床、暖床等俗。一般是女家请多子女的夫妻,到男家去铺床,并请两位多子女亲友暖床。苏州由舅父母双双进行。舅家先备“铺床盘”,内装鸡、猪腿、鱼、糕点、红蛋、枣子、花生等具有吉祥祈子意义的食品,送到外甥家。待妆奁来后,二人铺床不能开口,同时动作,不能有先后,称“同心暗发”。褥被称“子孙被”,红上绿下铺在中央,被里放五只红蛋、四只团子,床上挂“青龙”,即将“铜发禄”(铜制的上有“升官发财”纹样的吉祥装饰物)、铜元宝、铜钱,用红线串好扎牢,左右分开挂于床上角。床帏四周挂吉祥如意绣件,发禄袋(绣品)悬挂喜床正中上方。 铺床有成套的吉利歌,如“新人今日喜洋洋,主家请我来铺床,两头铺的绫丝草,中间又铺子孙堂”。摊席子、挂帐子、放枕头、挂门帘等,都说吉利话。徐州人铺床枕头里放筷子,喻“快生贵子”,套被时放枣、栗,喻“早立子”。套被一头不缝,喻“没完没了的吉利”。有的地方用一根红线缝到底,中间不能打结,称“一夫到头”,并考查新娘针线功夫。农村铺床在床席下面铺秫秸、芝麻秸、棉花梗和干牛羊粪,喻粮棉丰登,六畜兴旺,合家欢乐,国泰民安。苏南吴县铺床时,铺糯米稻草12束或20束,床头放甘蔗,寓意甜甜蜜蜜、,节节高升。床头放铁搭两把、扁担两根、秤两杆、喜糕两盒、子孙团子两盘,寓意称心如意、团团圆圆,多子多孙,待嫁妆送到后再撤去。苏北金湖一带,铺床时,要叫未婚青年成双成对敲锣打鼓到附近全福人家去偷两束稻草,被偷人家引以为荣。偷草时要说喜话,叙述稻草生长过程,赞扬稻草的功劳。偷草回来庆贺一番,然后铺床。海州习俗认为喜床不能空,无人睡时,要用米斗压床,由全福奶奶用五升斗装粮食,底层放麸皮,上层装大米,米上插一杆秤,再放些糕、栗、枣、花生等。五升斗,寓意“五子登科,才高八斗”,麸皮谐“富足”,糕和米是“天天见米,平步高升”。秤是“镇地龙”,可以祛邪,又寓意“秤砣不离秤杆”,有百年偕老之意。 请亲友中尚未结婚的男子先在喜床上陪新郎睡一夜,是为联床,或称暖床。扬州叫“压床”,要请全福的童男子在结婚前夕,和新郎同榻而眠,男孩要把喜床上的枣、栗吃掉,最好在床上撒泡尿,尿湿床是喜事,喻新娘当年能怀孕。俗话说:“婚前童子压床,婚后子孙满堂。”扬州、泰州、六合一带,均请亲友在暖房时,在新房内喝暖房酒。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