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锅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锅盔分类:【传统文化】 东乡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区。一种厚而圆的烙饼,直径约50厘米。制作方法:将面粉和匀甩鏊烙制即成。为日常食品。亦称“锅 ”。汉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山东、河北、陕西乾县及关中各地。相传唐朝修筑乾陵(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时,一个士兵由于玑饿难忍,便脱下头盔烘烤面饼,因香脆可口,纷纷仿做,后沿成俗,遂成民间喜爱的面制食品。制作的锅盔呈圆形,厚约0.7寸,直径约7寸。除日常食用外.因它含水分极少,不会霉坏.在出远门时,也喜欢携带。 流行于陕西乾县及关中各地的民间传统食品。相传唐朝修筑乾陵时,一个士兵由于腹饥难忍,曾脱下头盔烘烤面饼,因香脆可口,大家纷纷仿做,后相沿成俗,遂成民间喜爱的一种面制食品。当地人们选用上等面粉制作,呈圆形,厚约3厘米,直径约23厘米,用麦草火慢慢烘熟。用手敲之砰砰有声,吃起来质酥味香。锅盔除日常食用外,人们出远门时亦喜携带,因它含水分极少,不会霉坏。 以南阳博望锅盔最为著名。用发面、死面、干面加水掺和后,反复盘揉、挤压成锅形。其每斤含水仅约1两,厚2寸,直径1尺余,重4~5斤。揉压成形后,用专用的木刻花床加印花形,置于锅内石子上炕制,待两面凝结后,逐个立于锅内,用文火蒸烤至熟,不焦不煳,仍然保持白面颜色,因形似帽盔,故以“锅盔”名之。锅盔是市饮中荤汤泡馍的佳品。 关中烙饼最负盛名的要算乾县锅盔,这种锅盔制作十分精细。选用上等麦面做原料,先发好酵面,再掺入两倍的干面揉和成团,然后用松木或柏木杠子来回挤压,边压边折,折了再压,经数百回合,压至面光色润为止,继而把面切成小块,做成一斤多重的圆饼,置于上鏊用小火烘烤,使馍坯进一步发酵定型,然后放入中鏊烘烤,要不时翻转,做到“三翻六转”,使出炉的锅盔无半点黄斑黑迹。其烤烙的时间要比一般烙饼长两三倍,因而它含水极少,存放月余不会霉变。此馍虽又厚又硬,食之却香酥可口,切开状若板油,没牙的老人也爱吃。既是日常主食,也可馈送亲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