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锦衣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锦衣卫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罢亲军都尉府及仪銮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锦衣所隶将军,初名天武,后改称大汉将军,凡千五百人,设千、百户,总旗七员”。锦衣卫初不理刑狱,明太祖用重典,曾令兼理刑狱,旋废。明成祖“倚锦衣为心腹。所属南北两镇抚司,南理本卫刑名及军匠,而北专治诏狱。凡问刑、奏请皆自达,不关白卫帅”。用刑极为残酷,为祸甚烈。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与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参见“锦衣卫狱”。 官署名。“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初属亲军上十二卫,约有五六万人,负责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成祖夺取皇位后,为加强专制统治,维护皇权的绝对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名为“缇骑”。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凡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史?职官志》),逐渐成为皇帝的心腹,权力日益加重。其性质也随之改变,成为明代特有的特务组织。特务政治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将其明确规定为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由皇帝直接领导的庞大机构,则始于明代。它一方面对人民进行恐怖统治,另一方面也监视封建官僚的活动。锦衣卫所属镇抚司14所,分南北两部,下设将军、力士、校尉。南镇抚司专理本卫的刑名、军纪和法纪,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直接取旨行事,成为锦衣卫的核心。它可不经外廷法司,任意处理案件,甚至本卫长官也不得干预。镇抚司虽不是正式的司法机构,但其所辖已不仅仅限于侦察“不轨妖言”和“人命强盗重事”,而且涉及州、县案件,刑部和大理寺都无权过问。锦衣卫还私设监狱,称“锦衣狱”,狱中设各种残酷刑法,“入狱者卒不得出”(《明史?田尔耕传》)。锦衣卫校尉着白皮靴,京城居民畏之如见猛虎。其所属负责侦察、缉捕和用刑的旗校,最多时竟达十五六万人。明代中叶以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与“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明代侍卫亲军官署。洪武十五年(1382) 置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执皇帝出入仪仗。皇帝临座则夹陛而立,乘辇则扶辇而行,起侍卫扈从作用。明成祖夺取皇位后,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之权,成为皇帝心腹,权威日重。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多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还有官校,专司侦察。成祖时特命宠臣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典领禁军,遍布特务于朝廷内外,侦探臣民阴事。英宗时宠臣门达任锦衣卫指挥使,屡兴冤狱。武宗时宠臣钱宁掌锦衣卫,主管诏狱。世宗时宠臣陆炳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助严嵩陷害朝臣。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14所,南司专管本卫刑名,北司专理诏狱,直接奏报皇帝,不用报卫帅和司法机构。锦衣卫又设锦衣卫大汉将军,其成员均为身材魁伟之彪形大汉,于朝会或皇帝出巡时负责仪仗,侍从护卫等。锦衣卫借皇帝给予的特权,用刑尤为残酷,草菅人命,欺压良善,道人侧目。明朝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当时著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千户、百户还充任东厂的掌刑千户、理刑百户,东厂的隶役、缉事等官校亦由锦衣卫人员充任。勋戚子弟多寄禄于其中,有时达数千人。明初著名的大狱蓝玉案即为锦衣卫指挥使蒋告发, 牵连列侯以下1.5万余人被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