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命锁和绊脚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长命锁和绊脚圈分类:【风俗文化】 旧中国缺医少药,儿童的死亡率很高,为了保住孩子的生命,人们想出了无数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又坚信不移的办法,形成了特殊的育儿民俗,反映在名字和装饰上便有了无数个锁柱、铁锁、拴柱等名字和各种长命锁,项圈和脚圈。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曾描写了戴银项圈的少年闰土,这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项圈要由姥姥家送,戴的日子也有讲究。孩子满月,请人给孩子剃去胎里带来的头发,戴上项圈,从此把孩子圈住。项圈要戴到十二岁才能摘去,标志孩子从此长留人间。西北陕西绥德一带不给孩子戴项圈。“拴头不拴脚,孩子照样跑,拴住脚脖,娃娃成活”。呼应这句话的装饰是给孩子带上脚绊。脚绊一般也是银圈儿,从出生那天起,就给娃娃套在脚腕上。每天晚上,当母亲的要用一根红头绳,一端拴在脚绊上,另一端拴在一个布人上。布人是用木桩子做的,一尺来长。别小瞧了这根木桩子,它必须是窑前拴过驴的,曾为人立过功的,才结实牢靠。外面用红布包成娃娃形,顶端绣上鼻子眼睛。这个布人是保护带脚绊的娃娃的卫士,能防止妖魔鬼怪侵害娃娃。如果不小心丢了脚绊,卫士就守不住了,娃娃会突然发冷、打抖、发烧,那便是恶鬼扑来抢娃娃了。这个脚绊一直要戴到十二岁才可以脱下来,然后由孩子的妈妈保存着。等到娃娃长大成人娶媳妇的时候,妈妈拿出脚绊,再添一些银子,打成手镯给媳妇戴上;如果家里穷,添不起银子,也可以掺上几钱白铜打手镯,仍由媳妇戴着。这样,保卫的义务便由靠红绳拴的布人移交给媳妇,妈妈的一颗心算是放下了。南北两地拴锁娃娃的形式不同,用意和时间是相同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通灵宝玉和金锁也是此项民俗装饰的一种。之所以必须戴到12岁,是因为人们认为12岁之前的孩童魂儿不全,眼睛透明,能看到成年人见不到的妖魅,容易冲撞各路神灵精怪,也容易被精怪捉住。《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有一段文字说: 凤姐儿道:“……大姐儿因我找你去,太太递了块糕给他,谁知风里吃了,就发起热来。”刘姥姥道:“妞妞儿只怕不大进园子。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一会走,哪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崇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让彩明来念。彩明翻了一回子,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东南方得之,有缢死家亲女鬼作祟,又遇花神。用五色纸张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步送之,大吉。”《红楼梦》的这段描写,刘姥姥对大姐儿得病的解释,都可以说是对项圈脚绊作用以及小儿易遇祟的古老观念的反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