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长屋

分类:【传统文化】

?人住房建筑形式。即“干栏式长屋”。建房时,在房基地上埋入若干根竹桩或木桩,以为“地基”,然后在竹桩或木桩上用大竹或粗木架成屋架,墙壁和地板用竹或木板编织、拼接而成。从外部看如一节火车车厢,其内部构造如火车的硬席卧铺车厢,一般高出地面一米左右。长屋两端各有一间贮藏室,中间一侧为通道,另一侧则用竹片或木板做成一米多高的隔断,将长屋分隔成若干小房间,小房间不装门,只用竹或木把房间和通道遮挡开。在长屋两端设前后门和梯子通向屋外。屋顶为人字形,草顶。屋架全部以藤条捆扎,没有窗户。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同一氏族成员的公共住所。因人类社会开始定居时多建长形房屋集体居住而得名。长屋多以树干、树皮等物建造。宽约6―10米,高约8米,长度依同一氏族成员的多寡而定,当人口增长时长屋的一端也随之加长。长屋中央有一条宽约2米的过道,过道两侧有一个个供各家居住和室内劳动之用的小房间,这些小房间一般分作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堆物。过道内每相隔6米设一炉灶(火塘),多为各家专用,屋顶开有烟窗。长屋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南方发现的遗址较多,云南省基诺族的长屋一直保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东南亚的达雅克人、米南卡保人、克钦人中都有长屋,唯建筑形式和内部结构各有不同。

供家族和家长制家庭居住的长屋,各部落方言有不同的称呼。呈“一”字形排列,有数间或数十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十米。一般长屋住着同一个家族的若干个小家庭,每一个小家庭占一间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被称作“南塔”的长屋里的只住一个家庭。

珞巴族民居(张宗显摄)

崩尼部落家长制家庭长屋叫“南塔”,是一种竹木结构的干栏房,分三层:第一层叫“那贡”,堆放柴火和圈养猪、牛;第二层住人,叫“郭基”;第三层即顶棚,存放工具杂物。“南塔”的修建是先在地面竖立数十根圆木立柱作底架,在1.5~2米高处架放若干根横梁并摆放木条,用藤绳捆牢,上铺竹片和竹席等,搭建成一个长方形平台,这便是供人居住的楼层。顶棚的搭建也是架横梁和用竹木铺设地板,屋顶呈“人字形”,上盖藤叶、芭蕉叶和稻草等物,用竹篾或藤绳扎牢。第一层和第三层无墙体。一层全用竹木捆扎成栅栏,以便于圈养猪和牛。二层的墙体用在两层竹篾中间夹芭蕉叶编成的大竹席在房体四周围一圈(留出门的位置),用藤条捆扎于木柱上。二层的入门处另用圆木或粗竹搭建阳台,通过阳台才能进入室内。

长屋内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分隔成若干间,供家庭成员居住。每间房均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墙壁用竹片或木板相隔,只隔五分之四,各间房子之间相通。每间房均设有火塘。火塘在屋子的中央,其搭建是在屋子中央留一个四方孔,孔内用藤条吊一只木板制作的箱盒,箱内糊泥,其上架放三块灶石即成。在每间房的前墙上开有一扇小门,墙外捆扎横木条作鸡舍。房间的后墙也开有一个小门,墙外搭建有一个小仓库,称作“埃令”,盛放各自的粮食和衣物等。粮仓则集体盖在远离住房的村边,以免发生火灾时被烧毁。

珞巴族人的居室设在长屋的二楼,整个长屋与外界的通道是阳台旁立的一根独木梯。

爬上独木梯,经阳台进入二楼走廊,紧靠阳台的第一间房子是男性家长的住室,第二间是客房,其余由每个妻子及其所生子女各占一间,次序按结婚先后排列。妻子多,房间也多。各个妻子及其所生子女构成一个生活单位。最后一间是家奴的集体居室,如有男女家奴,则加增一间,以便按性别居住。

每个房间以火塘为中心分成四个不同的位置:进门方向的右边称“巴布”,是男主人坐卧的位置;“巴布”的右下方正对门的一侧叫“弱登”,平常为女主人坐卧的位置,客人来时也在此就坐;进门方向的左侧称“物素”,是一般家庭成员坐卧的位置;靠近门面背靠门处称“过达”,一般是家奴的座位。博嘎尔部落珞巴族人的居室座位名称与此不同,但性质大致相同。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伊班族,习惯于聚居在长达数十米,乃至一、二百米的“长屋”里,这种长屋的屋顶上覆盖着椰子叶,屋顶宛若长龙盘旋在山岭之间。同一屋檐下有七八十户人家,住房一律朝南,房前有一长廊,供各户作为劳动、会客之所。屋檐外是一列天台,是各户的晒谷场、晾衣台或洗澡间。“长屋”内的地板、梁柱,特别是高架木桩用的都是上等硬木,墙壁则竹木兼用。这些伊班族的“长屋”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他们因血统、宗教或好友睦邻关系长期住在一起,推出最有经验和威信的长者当头人,平均每二十年把长屋拆旧翻新一次,各户甚少搬迁,均是世代相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