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门类齐全的手工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门类齐全的手工业分类:【传统文化】 在统一之前,秦国的手工业主要是青铜器制造业、冶铁业、陶器制造业、漆器制造业、皮革制造业及纺织业等,生产部门齐全,规模壮观,内部分工细密,工艺技术先进,在秦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1)青铜器制造业 秦国的青铜器制造业兴起于建国后不久,由于直接继承了周人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故发展速度很快,在春秋时代即能制造出数量众多、器形精美的各式青铜器。近几十年来在关中和陇西的数十处地方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代的秦国青铜器。 ① 这些青铜器从形制上看有的还明显带有西周的遗风,有的则已形成秦国本身独特的风格。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一窖藏中出土的秦国早期大型青铜器8件(槟3钟5),造型魁伟,花纹秀丽,制作精美,一点也不亚于出土的其他诸侯国同一时代的著名青铜器,反映了秦国青铜冶炼和制造技术已经赶上了时代先进水平。其钟、槟的制造都是按照大小不等的规格标准组成两套排列整齐的青铜器,并分别铸有长篇铬文。槟身饰有夔龙纹、凤鸟纹、蝉纹、窃曲纹和菱形条带纹等,钟身饰有小龙纹、变形雷纹、环纹、夔纹、凤鸟纹等,线条分明,神态生动,反映了秦国青铜器工匠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审美情趣的广泛。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秦都雍城遗址先后发掘出64件大型青铜建筑构件,造型大方,体制壮观。将如此巨大精美的青铜构件用于建筑物上,目前在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各种遗址中还没有发现,其上雕刻的蟠螭纹也是西周器物上所没有的,说明秦国青铜器制造业已经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器制造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有了飞跃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秦都咸阳宫殿区遗址附近发现的一处冶铜作坊,占地面积就达900平方米,由此可以推知其当年的生产规模一定颇为壮观,大概是秦国官府直接经营的一个青铜器冶炼作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造业除主要制造装备秦国上百万军队的兵器外,也生产礼器、农具、建筑构件和生活日用器皿。在秦都咸阳出土的鼎、鉴、罐、盒等生活用具和各种青铜兵器,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兵器等,都体现了秦国青铜器制造业的兴盛和发达。特别是秦国的铜镜制造技术早已闻名,史书《西京杂记》中有“秦镜照胆”的故事,说秦宫藏有高五尺九寸、宽四尺的巨大铜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这些虽有所夸张,但并非凭空杜撰,确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2)冶铁业 秦国作为较早使用铁制工具的地区之一,其冶铁业一直居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关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秦国各个时期各种铁制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本章上节已有叙述。秦国冶铁业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战国中晚期。这一时期秦国不仅专门设有管理铁器生产事务的大小“铁官”,而且出现了一批由官府直接经营的官办手工业作坊和民间私营作坊。本世纪70年代在秦都咸阳宫殿区附近发现一处秦国官营冶铁、铸铁作坊遗址,从其几乎撒满遍地的铁渣、铁土、炉渣、红烧土、草木灰的遗迹来看,当年的生产状况一定是炉火熊熊、铁水奔流、成品堆积的局面。又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秦攻伐六国的过程中,常常将一些从事冶铁业的私营作坊主连同作坊一起迁入秦国境内,继续开工生产,成为秦国冶铁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推动了铁器冶炼铸造技术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铁锤(秦) 秦国冶铁业的发达,是同境内有大量的较易开采的铁矿山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据《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当时天下产铁之山共有37处,而属于秦国境内的就有6处,即符禺之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北),英山(在今陕西华县北),泰(秦)?山(在今陕西延安),龙首之山(在今陕西西安北),竹山(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南),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 ① 这些铁矿山在战国时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采,为秦国冶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3)陶器制造业 秦人在立国之前就已有了陶器制造业,并深受西周的影响。春秋时代秦国的陶器制造业在稳定中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新城宫殿遗址曾出土了一批陶制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其形制既有别于西周,又不同于关东诸国,显示了秦文化的独特风采。在春秋中晚期秦墓出土的众多陶器中,间杂有不少仿铜器的彩绘陶器,如彩绘大耳壶,大耳罐等,反映了秦国陶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陶器制造业拥有许多官营、私营作坊,生产的陶器除釜、盆、罐、缶、壶等日常饮食生活用具外,还有瓦、水管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俑、陶事、陶牛、陶?、陶圈等陪葬器物。且各种不同的陶器作坊所制造出的陶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印记,以表明对产品的负责,体现了“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传统。 秦国的陶器制造以建筑材料最为出色,如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形制多种多样,外观质朴无华,很是结实耐用。其板瓦前端比后端宽厚,筒瓦尾端比唇端稍大,连贯装配起来很方便。其瓦当上多饰有云纹、植物纹和动物纹,观赏价值很高。用来作地下水道的陶管均制作得一头大,一头小,套接便利,合缝严密。这些陶器无疑都是统一安排,统一制作,由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完成的。 今咸阳市东20里的长陵东站南面,是一大片地势起伏、土层深厚的台原,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曾先后发现了大量的陶窑和为数较多的陶垫、陶拍等制陶工具,经考察分析这是秦国当年在都城开辟的一处生产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区, ① 主要生产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正因为秦国有发达的陶器制造业和大规模的官、私手工业作坊,才使得“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自己设置一个死后陪葬的气势恢宏的庞大兵马俑军阵成为可能。 秦飞鸿延年瓦当 (直径14.5厘米) (4)其它手工业 秦国的漆器制造业也很发达。据云梦秦简《工律》记载,在官府的众多工匠中,有专门从事漆器生产的漆工和?工。关中战国秦墓中出土了不少漆器,但大部分均已腐朽,有的仅存漆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漆器保存基本完好,可以代表秦国漆器制造业的技术和水平。其器形大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如盆、盂、盒、奁、勺、壶、卮、樽、杯、杖等。器物里面多涂口漆,外面多涂黑漆,并绘有云、鸟、鱼、花、几何等图样,色彩绚丽,造型优美。 ② 从其上面烙有“咸市”、“咸亭”的文字来看,显然是秦国都城咸阳的产品,随着对外征服战争而由秦国官兵带入楚地。 秦国的纺织品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不多,仅在咸阳宫殿遗址出土有少量丝、绸、绢、锦和麻布的残片,因此我们对其纺织业的状况不甚了了。但从丝织残片上留下的精美别致的几何形图案花纹来看,秦国的织造技术是相当精湛的。 秦国军队征战时所穿的甲衣基本上由金属、皮革结合缝制而成,其护胸、护背皆为皮革,护腰或护腹则为金属叶片。战国时期秦国有“带甲之士百万”,国内皮革制造业肯定十分发达。从云梦秦简中的某些条文来看,秦国不仅官府有制作皮革的工匠,而且民间也普遍制作皮革,故此常有“赀一甲”、“赀二甲”的处罚规定,表明煮皮制革是秦国家庭手工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