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闽南方言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闽南方言区分类:【中国民俗】 闽南方言的声母反映了不少上古音的特点,韵母则近于唐宋古音,声调则是古四声阴阳分化后大体保留下来的系统。它把不同的历史层次的特点分别整合在文、白两个读音系统里,多音连读则有变调和轻声。其结构系统是属于单纯型的。 闽南方言区是福建最大的方言区,使用人口超过全省的一半,约1500万人,即使是边缘地带也大体可以通话。区内有两片不同口音,原泉州府属泉州口音,漳州府属漳州口音。龙岩、漳平则是在漳州腔基础上接受客家话的一些影响,大田话是在泉州腔基础上受闽中(永安)话的一些影响,各自形成两个小片的口音。闽南的开发数泉州最早,早期的闽南话的代表应是泉州音。如用泉州话所编的《汇音妙悟》是最早的闽南话韵书;古老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和南曲清唱都以泉州腔为标准音。明清之后泉州港没落,漳州月港和厦门港先后兴起,100多年来厦门港成为南半个福建的出入口,获得福建南部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唐宋以后,闽南等地的移民开始进入厦门,厦门民间因此有迁厦始祖“南陈(黯)北薛(令之)”的说法。厦门话是泉州腔和漳州腔混合的结果(大体上泉腔占2/3,漳腔占1/3),因而能够更好地沟通泉、漳南北两州和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现代的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代表方言也有较高的威信,全区是向心型的方言。 随着闽南人外迁的足迹,闽南话不仅分布在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东南沿海五省,同时还传遍海内外各地。如今在闽南本土之外说闽南话的人大约是本土人口的3倍,达数千万人,这就足见闽南话是一种如何强大的扩展型方言了。在福建诸方言中,它是最少出现萎缩的一种方言,至今还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现在一般闽南人普通话都说得比较流利,而闽南话母语也没有丢。明朝末年传下来的梨园戏文,现在的闽南人大体还能读懂。清代以来所编的泉、漳、厦的方言韵书和现代闽南话之间的变化并不大,闽南方言显然是稳固型的方言。然而由于受方言腔调的影响,一些人的普通话则带有明显的闽南方言腔。如有些地方的闽南人往往对普通话“石、市、四、是、细”等字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有人就编了一段类似于绕口令的话:“我去石狮市,看到西红柿,一斤两毛四,买它六斤柿,六二一十二,六四二十四,总共一块四毛四,你说是不是?”之后又模仿夸张地念了一遍:“我去四四细,看到西红细,一斤两毛细,买它六斤四,六二一十二,六细二十细,总共一块细毛细,你说细不细?”结果引得众人大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