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明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阳明洞分类:【传统文化】 在贵州修文县城北龙岗山。为王阳明被贬贵州时的居住之所,故名。洞在山腰葱茏的树林中,洞前有古柏两株,传为王阳明手植。洞口悬岩上刻有“阳明先生遗爱处”和“阳明别洞”等字迹。洞平整宽敞,玲珑古雅。洞下有何陋轩,洞上最高处建有君子亭,附近有王阳明祠,原为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旧址。祠当面有元气亭,近人张学良曾被囚禁于祠小楼上。洞内玲珑剔透,清凉宜人;洞外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登君子亭远眺,全城风貌,尽在眼底。 又叫撷青岩,在广西南宁市郊东南的邕江边,旁邻宋建孤独寺旧址。洞口四周,古榕参差,盘根错节,生机勃勃。?壁平滑如削,上镌“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几个大字,落款为“大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闰五月吉日左江兵备佥事门生欧阳瑜刻”。王阳明曾在南宁建敷文书院,赢得了“筑台讲学敷文德,长使邕南天地春”之誉。清人梁兆吉有《阳明洞天》诗咏赞之: “古洞岿然枕碧流,风恬山静水悠悠。岸横笔阵江疑断,峰点墨烟翠欲浮。偃武不须歌六日,修文便已格遐陬。只今过化存神处,胜迹犹传粤岭秋。” 位于修文县城东1.5公里的龙岗山半山腰上,宽敞通风,可容数十人坐卧。洞内题咏斑驳陆离,文物丰富。正面洞顶有明隆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7字楷书。左侧另一洞口处有罗汝芳书“阳明别洞”4字。洞左两株巨柏夹道而立,相传为先生手植。王阳明移居东洞不久,当地群众见此洞潮湿,便伐木采石为其建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由先生亲自命名。后倾圯,清代重新整修。1945年至1949年,国民党曾在龙冈书院(1551年改建成“阳明祠”)内囚禁张学良将军。现在,龙岗山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各界人士登临记游、感兴怀古,留下大量诗文。 位于县东栖霞山(一名龙冈山)。明代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曾居此,命名为“阳明小洞天”。王氏于正德元年(1506)被贬为龙场(今修文)驿丞时,发现此窟(原名东洞),因他曾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读书,故称此洞为阳明别洞,筑室研读三年,后世遂称今洞名。明清时曾屡加修补。此处林木葱茏,洞前有王氏手植古柏二株。洞口有“阳明先生遗爱处”等明清石刻。洞内约90平方米,钟乳恣生。洞左筑何陋轩,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辞意。上方君子亭处,王氏广植翠竹,以寓意君子之德。对面是王氏所创龙岗书院故址,今存后人所建王文成公祠(即阳明祠)。祠有正殿配殿,今存王氏塑像及碑刻20多块,抗战时期张学良曾拘于祠内楼上。亭下为宾阳堂,取《尧典》“寅宾出日”意。殿迎面另有元气亭。 著名文化胜迹。在贵州修文县龙岗山。为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贵州的遗迹。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贵州修文县治)驿丞。居于洞中,自称“阳明小洞天”。并创龙岗书院聚众讲学,传授文化。当地居民为之建房盖舍,名曰“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明嘉靖三十年(1551),改龙岗书院为王文成公祠,以纪念王阳明。其后屡加修缮,保留至今。洞口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史贵荣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及明代所立石碑。洞内宽敞明亮,可容百余人,石笋、石柱、石钟乳形态各异。洞外有两株古柏虬结蓊郁,传为王阳明手植。王文成公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分别座落在茂林巨石间,重檐飞阁,祠内的联匾,大部分是明末至清代宦黔官吏及文化名人的登临记游,感兴怀古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45―1949年蒋介石曾将张学良囚禁祠内。解放后经多次修缮,成为著名的游览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