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陆九渊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陆九渊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先后任靖安(今属江西)、崇安(今属福建)主簿,国子正等。后还乡结庐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学者辐凑,称象山先生。光宗立,知荆门军,务以德化,民俗为变。其学主“心即理”说,断言心为宇宙本体、唯一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还认为“心”和“理”永久不变。其目的,在于肯定君权至高无上、封建伦常永恒不变。为学轻书本知识,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而“养心”之道,在于“寡欲”。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理学遂有朱陆二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南宋心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象山翁,自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南宋“心学”创始人。与其兄九韶、九龄并称为“三陆子之学”。南宋孝宗乾道(1165―1173)进士。初为靖安、崇安主簿,后入为太学国子正,升将作监丞。年少时气盛习武,读三国六朝史,见“夷狄乱华”记载,又闻靖康之事,便立志恢复中原。奏陈己见,主张广开言路,博求俊杰,复仇雪耻,被给事中王信驳回,出为台州崇道观主管。遂失意还乡,居贵溪象山讲学。光宗即位后,知荆门军,曾创修军城以固边防,在任颇多建树。终卒于任。政治上要求改革,指责统治者“高居无事,优游以食,亦可为耻,乃怀安非怀义也”。赞同王安石变法,主张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提出了“民为邦本”的主张,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宋史》有传。在哲学上,继承孟子“心”的观点,并有所改造和发展。孟子“心”的内涵,主要指仁、义、礼、智四端。陆九渊则明确指出以“心”为宇宙本体,并直接继承和发挥了程颢“心是理”的命题,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哲学体系。同时,其哲学受其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很深。先秦孔孟学派的唯心主义和禅宗思想相融合,构成了其“心学”哲学逻辑结构。主张“心即理”说,以“立大”、“知本”为宗旨,重在“发明本心”。认为“心”是宇宙本体,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心”所包含的内容和特征是:“心”是认识器官,又是知觉能力;“心”是意志本体,是一切伦理道德规范的最终根源;“心”是一种意志能力和主体精神。其将客观规律主观化,赋予“心”以普遍性、绝对性的特性。反对社会实践,轻视书本知识,认为“闻见愈杂,知识愈速”。自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法脚”。其理论思维超出了社会伦理范围,而以整个宇宙为思索背景,并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综合,提出了“心”学的主旨是:明理、立心、做人。其与朱熹在学术上的分歧比较大,曾相会于鹅湖,进行了学术争论。辩论的中心是“为学之方”,即认识论范畴问题,涉及“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无极”之说为儒为道?相互辩驳相当激烈,最后追溯到彼此的思想渊源上。这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学术发展。在程朱“道学”盛行之时,其建立了与道学相抗衡的“心学”哲学体系,在南宋学术领域独树一帜,与朱熹理学对垒而立,在宋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存心”、“去欲”观点,成为“破心中贼”的理论支柱,为“破山中贼”制造了理论根据。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心学创始人。字子静,因曾在江西贵溪县西南的象山居住讲学,故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生于南宋抚州金溪 (今江西临川县) 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其高祖到父亲,都没有人做官,以开药店为生。陆九渊生当宋金南北对峙时代,少年时就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他听长辈说起“靖康之事” (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获),便立志习武,以图报国。不过,陆九渊并非将才,他的天分在哲学思辨方面。据其弟子杨简写的《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在三、四岁时,就曾经向父亲提出 “天地何所穷际”这样的问题,父亲答不上来,他竟 “深思至忘寝食”。八岁的时候,他听见有人朗诵程颐的语录,心里就觉得不了然: “程颐说的话怎么和孔、孟说的话不大相同?”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具有这等领悟力,不免流于传奇,但陆九渊的早慧,由此可见。三十三岁,陆九渊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资格,从此步入仕途,做过地方官和京官,但级别都不高。他坚持儒家 “民为邦本” 的政治主张,而且见诸行动,按照中国传统的标准,算得上一个好官。就在三十岁前后,陆九渊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并在家乡开门办学。当时,程朱理学虽然也是在野的学派,但却已经风行天下,被许多人视为时髦。简单地说,程朱主张 “即物穷理”,即通过格物获得知识,通过读书明白事理,然后才能成为圣贤。陆九渊却认为,程朱多读书的主张是做学问,不是做圣贤,依旧没有逃出汉唐注疏之学的窠臼。因此,他就竭力提倡“自明本心”的 “内圣” 功夫,人的这个 “本心”就是 “圣人之心”,是人的善根。他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东西南北 (空间)、古往今来 (时间) 就是古人所谓“宇宙”,宇宙之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说来说去,都围绕着一个“心” 字,故后代将陆氏之学称为“心学”。他所谓 “心”,实际上就是说的 “共同人性”。只要能 “发明本心”,即使不识一个字,未读圣贤书,也可以 “堂堂地做个人”。有弟子问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强调的是 “做个人”,而不是读书做学问,如果本心不明,知识越多越糟糕。他打比方说: “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他强调人的自尊自强: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当恻隐时,自然恻隐; 当羞恶时,自然羞恶; 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 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这些都是与程朱的主张相反对的。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由著名学者吕祖谦牵线搭桥,三十五岁的陆九渊和比他年长九岁的朱熹在信州鹅湖寺 (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 见面,就双方的异同展开自由讨论,其中心论题是 “为学之方”。朱熹以 “道问学” 为主,“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以 “尊德性” 为宗,“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双方各执己见,往复辩难,都不能折服对方。陆九渊年轻气盛,自称是 “易简工夫”,讥笑朱熹为“支离事业”。有趣的是,双方都指责对方是禅学。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朱、陆之间的私交,朱熹后来主持庐山白鹿洞书院时,曾经邀请陆九渊前来发表学术演说,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