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寅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寅恪分类:【文化精萃】 历史学家、语言家。江西修水人。出生于湖南长沙。精研历史,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经均有精湛研究,尤其对中国古代史的论述为人所推崇。毕生执学不辍,著作等身,世人瞩目。1907年入上海复旦大学,1909年毕业。1910年留学欧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高等政治学校、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习多种东方古代语言和佛典,并吸取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己用。1925年回国。1926年起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39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由于战争未能成行。1953年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后,眼睛虽逐渐失明,但仍教学、著述不辍。早年偏重蒙古史和佛学的研究,对蒙古史料学有重要贡献。分析了印度佛经对中国小说内容、文学体裁的影响。对佛教哲理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有不少创造性的见解。中国古代史论述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分析透彻,独树一帜。对于中国古代历史阶段性的论证,对社会阶层的分析,为中国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以诗证史是他进行史学研究的又一创造,代表作有《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以诗证史可补官修史书的不足,为史学研究提供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先生以博学广识、超卓、严谨为世人仰慕。今有《陈寅恪文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