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州粜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州粜米分类:【传统文化】 元杂剧剧本。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元人作,姓名不详。剧本写陈州大旱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往救灾,二人趁机大肆搜刮。 农民张古与之论理,竟被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其子小古上告开封府。 府尹包拯受理此案,到陈州微服私访,查明真相,处决赃官,为受难者雪冤。剧本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着力刻画了包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性格特征。“私访”一折洋溢着幽默风趣之民间喜剧色彩。为元代包公戏代表作品。现存《元曲选》本。 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元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有《元曲选》本流行。剧述宋代陈州荒旱,百姓苦楚,刘衙内的儿子小衙内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放粮,大事搜刮,激起民愤。农民张古挺身与之辩理,被小衙内当场用御赐紫金锤打死。张子小古告状于包拯。包拯到陈州私查暗访,弄清真情,使计用紫金锤处决了小衙内。此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歌颂了人民的抗争精神,并于包拯身上寄托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理想。此剧题材为后世包公小说所汲取。 元代无名氏所作杂剧。剧情:陈州连年灾荒,朝廷开仓赈济,刘衙内推荐儿子小衙内、女婿杨金吾往陈州放粮。小衙内坑害百姓,张古与之论理而被打死。张古之子小古上京告状,包公查明真相,智斩杨金吾,又让小古用紫金锤打死小衙内。它体现了一种反抗强暴精神,塑造了包公、张古两个鲜明形象。 京剧剧目。1954年晏甬根据同名元杂剧改编,并由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团演出于沈阳。主要内容:北宋时,陈州大旱三年,民不聊生,朝廷拟派官吏前往陈州开仓赈济,刘衙内深知这是大发横财的好机会,遂荐其子小衙内与门婿杨金吾同往。二人到陈州后营私舞弊,大刮民财。饥民张撇古因对他们抬高米价而不满,竟被打身亡。撇古之子为父伸冤,进京告状,适逢开封府尹包拯由外地巡访回朝,获知撇古被害一事,遂到陈州查办。刘衙内恐其子被包拯问斩,密令伺机谋害包拯。包拯在陈州微服私访,与妓女相遇,并为其牵驴,探知此女常与小衙内往来,且代其保管御紫金锤,遂派差役把小衙内抓获。刘衙内闻讯后,赶来相救,可小衙内已被斩首,包拯又把刘衙内押解回朝问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