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院体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院体画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院体”或“院画”。指我国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服务的专业画家的作品。我国唐代开始设待诏、供奉等画官,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仁宗、徽宗、高宗多所诏试并嘉奖,画院名家云集,画品叠出。这类作品大多是供帝王玩赏和装饰宫殿的花鸟画和山水画,至今保存的尚有夏?的《西湖柳艇图》、《钱塘观潮图》、李嵩的《西湖图》、陈清波的《西湖春晓图》,以及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册》等;也有描绘帝王活动和重大事件的人物画,据《玉海》载,宋仁宗赵桢命画院高手描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120图作为规戒,并自为之记,称作《观文鉴古图》。徽宗赵佶也曾命画手“图熙宁元丰功臣于显谟阁”。院体画一般讲求工整、富丽、有较强的装饰性。后来,一些虽不是宫廷画家所作,但效法之风甚为显著的作品,也称为院体画。元代柳贯《柳待制集》卷6有《题寿皇御题淳熙宫画牡丹扇面诗》云:“剑南樵客写花容,院画流传号国工。”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个类别。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精细的绘画,或专指南宋画院作品以及非宫廷画家效法南宋画院风格的作品。院体画受帝王审美情趣制约,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和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似,笔调工整细腻,风格华美典雅。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时代好尚与画家擅长有异,画风并不完全相同。北宋前期的院体画以奇花异石、珍禽瑞兽、宫室楼阁、道释人物等为主要题材,其中以黄筌、黄居?父子为代表的黄派花鸟画,笔致工细,设色艳丽,隆盛一时。此外,高益、高文进、赵光辅、陈用志等人的道释人物画及郭忠恕的界画也极著名。徽宗时期,画院体制更为完善健全,院体画风格亦日趋定型化、标准化。在画院的严格训练下,出现了孟应之、刘益、马贲、富燮、李端等许多名盛一时的院体画家。徽宗更是院体画的典型代表,他作画精工逼真,情调典丽富贵,并能博取众妙,发展出一种较为清淡的水墨渲染技法,对画院画家影响颇巨。南宋画院之盛不减北宋,故一时名家多出院内,花鸟画有李迪、李安忠、吴炳、马兴祖、韩钓、马世荣、林椿、毛益等,人物画有刘宗古、苏汉臣、贾师古、李嵩等,均以工致逼真著称。绍兴以后,山水又逐渐成为院体画的主要题材,其代表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他们发展、变革了以往的水墨山水画技法,创造出“水墨苍劲”的艺术效果,明代屠隆《画笺》评之云:“画家虽以剩水残山目之,然可谓精工之极。”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一直及于明代,惟其末流趋于粗硬平板,徒取形式和外表。宋代绘画活动是以画院为中心的,故院体画在当时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画的兴起,院体画与文人画的角逐便渐趋剧烈,元明以后,院体画更受到指责与排斥。从绘画艺术角度论,院体画固然有迎合宫廷需要的一面,但也有技法平整、注重写实的一面,诚如鲁迅所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简称“院体”。唐以来流行的宫廷绘画样式和风格。宋赵升《朝野类要》:“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至五代、两宋发展成熟,宋宣和年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史称“宣和体”。画院画家奉诏所作的画称“院画”。一说“院体画”,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院体画历史悠久,杰出画家层出不穷,如五代黄荃、宋黄居?、易元吉、郭熙、崔白、张择端、王孟希、李唐、肖照、刘松年、马远、夏圭,明戴进、林良、吕纪、吴伟等;还有许多非院人而工院体的艺术巨匠,如赵令穰、赵伯驹、赵伯?,及现代于非?、陈之佛等。院体画因历经的时代不同和画家擅长有异,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一般多以花鸟、山水或宗教内容为题材,以工笔重彩为主流,讲求功力法度,造型严谨准确,色彩富丽鲜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