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除夕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除夕日分类:【中国民俗】 除夕日,又称之“大年三十”。上午各家兴高采烈在大门口张贴门神、门联以及堂联和福字。贴福字,一般是正贴,有的还专门倒贴,借“福倒了”的寓意企盼福到家了,千家万户焕然一新。午后,人人洗澡,换上新衣,准备晚上吃年饭、祭祖和祭天地。这天中午之后商店关门休市。在异乡谋生计的,通常也在这天赶回家过年,俗话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 傍晚,家家灯火通明。1949年前各家门口都悬挂用红漆写上姓氏堂号的大灯笼,家中神堂悬挂祖先像。先祭祖,江南谓之“烧赓饭”,祭祀毕,烧纸钱,放鞭炮。烧纸钱要分几摊,专分一摊给孤魂野鬼的,避免他们来抢钱,一边烧,一边念道:“隔山的,爬过来,隔水的,划过来,瘸子瘫子带点去。”然后,合家团坐,灯烛辉煌,罗列酒菜,高高兴兴吃年饭,幼辈向长辈行辞岁礼。有的彻夜合家欢宴,称为“团年”。饭后,长辈给未婚晚辈分发“红包”(压岁钱),取“人人有钱”的吉利。除夕之夜,还有彻夜不眠,通宵“守岁”的习俗,一家人叙旧话新,渴望兴旺发达,并寄希望于新的一年。 安徽各地对除夕祭天地(江南谓之发天地)十分重视。这项活动,安排在午夜,时辰一到,五光十色的烟花,顿时腾入夜空,火光眩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惊天动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经久不散。烟花、鞭炮将除夕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这一个时辰过后,鞭炮声渐稀,但仍持续不断,直到天明。 除夕吃年饭,各地都讲究几碗几碟,皖南徽州吃年饭,都把菜放到锅里,连锅带炉端到桌上,叫“端锅菜”。 年饭因贫富差别菜肴有所不同,有些菜肴是必备的:和气菜―――一家人和和美美;安乐菜―――喻示来年家人平平安安;圆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烧鱼―――整个年节只摆桌不许吃,喻示来年有“余”;粉丝―――喻示有钱财;冻骨―――有吃不尽之意。年饭忌吃萝卜,因萝卜多为旧时灾荒年景的救急食物;忌吃锅粑,吃锅粑即吃锅底,意味来年没饭吃。合肥西山南一带忌吃汤,怕来年汤汤水水,不顺当。吃饭要剩碗底,俗称“留仓”,喻来年有剩余。吃剩下的饭菜取些喂牛,以测来年收获,牛若先吃饭,来年粮贵。另外,年饭要煮足三天的,正月初四之前不下生米。 合肥一带,吃罢年饭还有几件事必做:一为“炒虫”(即炒花生、瓜子之类,以备待客之用),炒时两人锅上锅下,边炒边唱着:“炒什么?”“炒虫!”“炒什么虫?”“炒蝗虫。”“炒死了吗?”“炒死了。”一唱一和,直到把所有害虫都炒死了。二是“煮元宝”,即煮盐茶蛋,以备初一早晨食用,吃时以手抓取,俗称“拿元宝”,谁吃得多谁来年获得的钱财多。三是“接灶神”,睡前,由当家人焚香烧纸,三叩九拜,开门迎请灶神(即灶王爷)回家。接前以水或菜汤刷槛,唱:刷刷东,刷刷西,刷刷明年好养鸡;刷刷南,刷刷北,刷刷明年好养鸭;刷刷下,刷刷上,明年畜生满院场等。俗谓洁洁净净,灶神才愿进家门,此又有预祝来年安乐太平之意。 安庆一带,有预兆丰年之说。除夕夜,以天空黑暗无光、安静无声为吉,谚曰:“岁朝宜黑四边天,农夫不用力耕田。”若狂风暴雨、雷鸣电闪,则谓是兵祸瘟疫水旱之兆。天将拂晓,若是喜鹊、麻雀“开门”(即先叫),预兆丰年;若是乌鸦“开门”,自是不吉;而“午夜犬先叫,来年疾病少”。 旧时,“富人过年,穷人过关”。除夕,店主、地主、放高利贷者都提着灯笼,上门讨债逼租,穷人无力偿还就躲债。舒城一带躲债谣云:“二十七(日)不要急,二十八(日)把嘴嗒,二十九(日)有有有,(年)三十(日)不见面(躲)挨过关。”因为年头是不能向别人讨债的。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日,又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日的主要活动有挂家堂字画,贴春联、年画、窗花,祭天、请神、祭祖等。家堂(卷轴图画)、字画要贴在堂屋正中。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进门影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正房门上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中堂两边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店铺要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天地堂两边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宅神堂两边要贴“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平安”,灶君堂两边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祈求保佑的对联。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圈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贴“骡马满槽”,大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还要贴“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鲁西、长岛和蓬莱沿海农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贴红对联,改用绿色对联。日照沿海渔民除夕日午后到渔船贴对联,将”招财进宝”合为一字,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贴上吉联,分别是: 第一桅上“大将军八面威风”;第二桅上“二将军日行千里”;第三桅上“三将军随后听令”;第四桅上“四将军一路平安”;第五桅上“五将军马到成功”。 长岛县渔民除夕日早晨为渔船挂大吊子(长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挂灯笼,设祭桌,敲锣打鼓,放鞭炮,焚香纸,祭海龙王。 山东各地过年都盛行贴年画,年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故事如《唐僧取经》等,有历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汉相争》等,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还有山水画等。年画的形式有中堂、单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胶东、滨州、茌平等地几乎家家贴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红颜色,其内容因时而异。 旧时全省各地都要在除夕日祭天。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席或箔搭一个棚子,叫做天地棚子,上面除贴春联外,还要用松枝、竹叶加以装饰,里面的天地桌或香台子上,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有的还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诸神的画像,供品十分丰盛,要全猪全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水饺、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叫做天地供。祭祖时,由家长先点燃三灶香,接着叩头跪拜,并念“祈求天地爷保佑”,然后其他人轮番跪拜,最后烧一道纸表,叫做”送钱粮”。 除夕祭祖仪式最为隆重,在这种追念先祖的活动中,也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下午开始把家谱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胶东是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德州的请祖仪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长者带领一二子孙,手执长钱,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表,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在院内撒芝麻秆,或者谷草,叫做“踩岁”,据说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海阳县麻姑岛一带,年三十黄昏,合族男子备香纸、“马鞭”(谷草杆糊上剪纸)往祖坟焚香、烧纸,于每一坟头插一支“马鞭”,请老祖回家过年,名为”请年”。至家,于街门外设一横木,名为“拴马桩”,于街门外开始撒马草,直至祖谱前,将另一些“马鞭”供于祖谱前,待过年后正月初二晚饭后,持祖谱“马鞭”送至村外,将“马鞭”与香纸一起焚化,名为”送年”。长岛县渔民则于除夕黄昏持锣至祖坟,一路鸣锣,呼唤祖宗回家过年。即墨牛齐埠一带,在布置年节祭祖的同时,必在大街靠墙的地方用3块土坯搭一个小屋,俗称”孤魂棚”,棚内设一个牌位,上写“孤魂之位”,两边贴一副对联:“往日无主今有主,此处非家却是家”或“往日无主今有主,昔日无家今有家”,横批为“四方孤魂”。此后五更发纸,初一拜年,初二送神,都要祭孤魂棚。 除夕日这天,民间家家做供品。胶东的供品有鸡(吉祥)、鱼(年年有余)、神虫(蟠龙,一般在腊月二十八日蒸好,除夕半夜供上,过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掉)、团圆饼(用面做成太阳的形状,分层蒸熟,染色,祭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团圆饼)、猪蹄、小米枣饭、水果、蜡烛、香纸等。泰安团圆饼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观,用萝卜、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猪、羊、西瓜,加以彩绘。邹城等地还有在每一样供品上放生菜的习俗,谓之来年“生财”之意。 临朐、鲁西南等地,要在除夕日上午卫生清扫,叫做除尘、除厄运,从里向外扫,取意除旧布新。胶东等地只是擦擦门窗。下午在大门口放上一根两米长的桃木棍,叫做拦门棍,据说既能拦住财宝不流失,又能避邪。单县旧时只要放上拦门棍,债主就不敢进门讨债了。日照兰山一带,拦门后在院内泼水,用红纸条缠裹木炭一块,配芝麻秸一棵,门两边各竖一束,叫做“把门将军”。 德州、博兴、临朐、鲁西南等地有布灯的习俗。临朐民间叫做“树灯笼杆子”,用一根木杆挑起灯笼,树在天井里。德州则在各个角落里放碗灯、彩灯和玻璃灯等,意味着驱逐黑暗迎来光明。现在这种习俗已演变为挂电灯。 德州还有烧天庭的习俗。将一捆谷草竖在天庭之中点燃,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代表五谷,谷草侧向何方,该方所代表的谷物来年将取得丰收。滕州则用火盆装上劈柴点燃,一连燃烧三天,叫做“沤岁”,意味着来年的日子红火兴旺。鄄城等地在下午洒扫庭院,担满水缸,然后把芝麻秸撒在院内,叫做撒岁,并且唱道: 东撒岁,西撒岁,儿成双,女成对, 白妮胖小,都往家跑。 “岁”是祟的谐音,意思是将邪祟撒出,踏在脚下,永不翻身。晚上,德州农民提着灯笼,到麦田,将灯笼放在地这头,人到那头趴下,朝这头看麦苗的长势,预测来年小麦的收成,叫做“打麦影”。苍山县农村无论贫富,家家于年前买青竹一竿,除夕日傍晚,用黄表纸包麦麸垫在石磨磨眼底部,再将青竹插在磨眼中树起,竹竿上挂许多五彩门笺,寓意“节节富(麸)足(竹)”,俗称之为“栽摇钱树”,这竿青竹要一直插到过了正月十五。龙口市部分农村,除夕在大门外粪堆上栽整株五谷(高粱、谷、豆、麦、黍)一束,上挂黄表纸与银?,名为“栽田”,待元旦发纸后点燃黄表纸等,用以祈求农业丰收。 莱芜、胶东等地区,在除夕日赶早市,购买新鲜蔬菜等过节用品,一般在上午九点就收市。 鸣放鞭炮是除夕日一项重要活动。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东方朔的《神异经》中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燥,人以竹着火中,哔卜有声,而山燥惊惮。”后来工艺进步,用火药做成鞭炮。除夕日鸣放鞭炮的时间各地不一,滕州家家都在午后放一挂火鞭,德州在除夕吃完饺子以后开始,一直到初一拜年,响声不绝,胶东则于除夕饺子刚煮好时,开始祭祖,鸣放鞭炮。龙口、蓬莱以及胶东东部在除夕零点鸣放鞭炮最多,烟火此起彼伏,炮声响成一片,济南是在零点煮好了饺子,开始燃放爆竹,并且有过了零点谁家放得早、放的时间长为吉利的习俗。所以,每年除夕夜的零点时分,全市鞭炮响成一片,火光映天。到初一早晨刚起床,再燃放鞭炮。 旧时,燃放爆竹之外,还有“照厅”的习俗。济南近郊、章丘等地吃年夜饭前,家家户户在门前点燃一堆干草,叫做“照厅”。是夜,家家门口一堆火,户户相连,一街一串,同时焰火齐放,爆竹齐鸣,全村亮成一片,也响成了一片,颇是壮观。据传说,这是为了给在外归来的人照路,好让他们赶快回家。等火熄灭了把灰烬摊开形成一个半圆形,罩住自己的大门,这样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了,此俗现已不存。 除夕早晨,胶东有做“隔年饭”和“隔年菜”的习俗。隔年饭一般是用高粱米、黍米或小米,加上红枣做成。隔年菜一般是用于豆角、干扁豆、海带等干菜做的杂烩。龙口、蓬莱一带吃菜饽饽,菜是财的谐音,饽有蓬勃发展的意思,吃饽饽取其发财之意,谁吃得多,就意味着多发财,所以,人人尽量多吃几个。临清的早饭多数人家吃全菜(杂烩),把藕合、炸肉、炸丸子、粉条、猪肉、牛肉、鹅肉、鸭肉、黄花菜、大白菜加豆腐(豆腐必不可少,取意都有福)一起煮好,主食是发糕和枣卷等。除夕日的午饭,蓬莱一带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猪肉,三是龙须菜。比较富裕的人家要买一整套猪下货(猪头、猪肝、猪肺、猪肠和猪蹄等),于中午煮而食之。米饭主要是小米或大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条一起煮好,俗话说:“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乳山、文登一带,准备丰盛的酒菜,全家一起在中午喝团圆酒。莱阳、海阳等地中午则吃年夜饭的剩余,饺子可用油煎一下。除夕晚饭,胶东一带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饺子意味着能把财包住,面条意味着顺利,取意发财顺利。莱阳、海阳的年夜饭有几样是不可少的。一是毛芋头,因为芋头滑顺,吃了会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二是南瓜,当地称为方瓜,也叫金瓜,金灿灿的颜色,象征财富;三是一条完整的带鱼,一圈一圈圈在碗里蒸熟,谓之“圈福”。 长岛县渔民有的除夕晚饭吃粽子,以“粽”与“挣”同音,希望明年多打鱼,多挣钱。除夕晚上,泰安、滕州等地习惯喝辞岁酒,又叫团圆饭。其中,栗子鸡、鱼、年糕和团子必不可少,栗子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团子象征“全家团圆”。滕州无论大家小户,都尽量把这顿饭做得质高而量大,为的是让全家人吃饱吃好还有剩余,剩下的饭叫隔年饭,放到仓囤之中,取意“仓仓囤囤,年年有余”。 包水饺、吃水饺是除夕日的重要内容。包水饺有的安排在除夕日下午,有的安排在辞岁酒之后。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胶东的除夕饺子讲究很多,除夕包饺子叫做“吃去年的陈粮”,挣新年的钱财,饺子包好后,要放上桃枝,叫做“驱邪避恶”。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样素菜,叫做“四季发财”;有的要包上糖块,叫做“新的一年有甜头”;有的要包上花鱼,叫做年年有余,刚娶新媳妇的,要在饺子里包上红枣、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儿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硬币数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发财”,六是“六六大顺”,八是“四平八稳”,十是“大发财”。但乳山一带则忌四,因为四是“事”的谐音。博兴把除夕包的水饺叫做团圆饺子,据说包饺子时,全家团圆,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如果有个别成员没有归来,就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念叨,盼他早点归来。如果家中有新亡之人,则全家为之流泪,表示哀悼。鲁西南地区除夕煮饺子时,要燃一挂鞭,声音越响则认为越吉利。 胶东的春节服装最为讲究,男女老幼,里里外外更换一新。除夕前一定要把新衣做好,除夕那天女主人把全家的春节服装拿出来,分给各人保管,第二天一早穿上拜年。新媳妇和大姑娘尤为重视,都把“打人”(意为十分耀眼,又称“打眼”)的衣服拿出来,以便初一出去串门“夸新”。德州地区,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用红线穿制钱编制而成)以示红火。晚饭以后、子时以前,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本族人也要互拜,叫做辞岁。 山东有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晚上,全家团聚(或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饮酒叙谈,终夕不眠,叫做守岁。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建国以后,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10点以后各自安寝。近几年来,大家都要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才睡。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莱芜把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菜,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全家人喝五更酒。胶东有吃年夜饭的习俗,除夕半夜吃饺子吃面鱼(鱼形馒头)。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是“头尾都有余”。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黏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此外,还要朝大门口泼饺子汤,据说门神不让无家可归的亡魂进门,只好让他在大门外喝口饺子汤。发纸时,有的人在大街上焚香烧纸,朝着财神的方向叩头,叫做接财神。有的人到处转转看看,据说此时宝贝会变作小动物出来过年,蛤蟆是金蛤蟆,蛇是金条,一旦遇到,决不能放走。午夜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晚辈送钱,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块,叫做“甜头”。 除夕日有很多忌讳。泰安、招远等地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一些,形状像元宝。据说这样的饺子,神灵吃了头脑清醒。除夕日请神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神灵请来了以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就是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得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否则就是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神灵时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满3年者不能当神供奉,需要另写牌位单独供奉;香台前的元宝不能扫掉,送神后要用纸包起来,作为二月二围宅之用,据说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时可以带上一对纸做的小元宝到井台上焚烧,以求得井神保佑。 不仅除夕日有忌讳,山东各地一般从除夕“发纸”后,许许多多的禁忌随之而来。从“发纸”开始,全家人就不准说笑,要多说吉利话。如煮水饺时若有破了的,不能说“破”或“烂”了而应说“挣了”或是“发了”,若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也不能说“摔破”了,大人也不会训斥,而是说上一句“岁岁(碎与岁谐音)平安”。“发纸”后地上的所有果皮、垃圾一概不能扫除,因为此日禁忌扫地,否则将会把家里的财富扫到门外去了。除夕之后,整个节日期间,妇女不能动针线活,不能动剪刀之类,也不许理发、洗脚、刮脸、剪指甲等。 胶东乳山等地于除夕之夜走进果园,朝每棵树上砍三刀,小孩围着果树转上三圈,据说来年水果必定丰收。曲阜从除夕之夜的晴、阴、雪来预测来年的丰歉。民谣说: 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 最好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