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陵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陵墓分类:【传统文化】 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所以古墓很多。这些古墓及其丰富的出土文物,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象征。 原始社会的墓葬,比较简单。《易经?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这里所指的就是那些原始社会的墓葬,这种墓葬在中原地区曾多次发现。 到了殷代,中原墓葬的规模已经很大。殷墟中大墓的墓穴,皆是方形的深土坑(竖穴),墓穴由斜形墓道与地面相通。由于墓穴大小不等,因而墓道数目也不同。有的墓四面都有墓道,有的只有南北两面有墓道,有的只有南面一条墓道。大的墓穴有的深达13米,墓道长32米,墓的面积达460平方米。墓穴中有木料制成的?,?中放棺。这种体制,后人称之为木?深葬制度。殷墟中,有些奴隶主贵族的墓,陪葬品很多。如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发掘的妇好墓,就出土文物160多件,很多是稀世珍品。其中大型青铜礼器,如偶方彝、三联?等,皆造型奇特,纹饰华丽。玉石器上有各种立体或浮雕的人和动物像,无不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这座墓葬对研究商代后期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现在还弄不清殷代的墓上到底有没有土作的坟堆和其他地面建筑物。但到战国时期,地面上已经有坟。这有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墓可以作证。辉县战国墓上的坟,是一座夯土台,从台上的柱础可以看出,上面原来还建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墓穴深18米。穴中以石板铺底,木?建于石板之上。为了防水,?上和四面用木炭和沙土封严,再上用夯土填满。 战国时期,中原许多墓葬的建筑都十分精致,随葬品也很丰富。1956年在信阳县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木?墓就是这样。该墓的七个墓室,系用500余根刨平的条形方木砌成,木与木之间扣榫合缝,坚固异常,国内罕见。出土文物800余件,其中有一套编钟(共13枚),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战国末年起,中原开始出现空心砖墓。西汉时,这种空心砖墓已很普遍。这种空心砖,在河南农村中的许多地方,现在可以随时见到。它们有的被砌在墙上,有的被放在房前屋后当搁板用。这种砖每块长达1米以上,宽达30―40厘米,厚达10多厘米,中间是空的,就象我们现在常见的那种盖房用的小型预制水泥板。砖面上有各种花纹。河南人称这种空心砖为汉砖。空心砖墓不再用木?,而用空心砖组成墓室。用这种砖比用木料,既省事,又防腐,这是建墓材料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这种空心砖的不利之处是容易断碎,因而到东汉以后,这种空心砖墓室逐渐被小砖(实心的,跟现在的砖差不多)砌的拱型墓室所代替。 除了大量砖墓之外,两汉时期,中原还有许多墓以长条形的石块建成墓室。这些石块往往跟空心砖的大小差不多。这种石墓的墓壁上常画有许多画像,所以人们称这种墓为画像墓,而把墓中有画的石头称为画像石。近代以来,南阳一带就曾出土了很多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画像石。与此同时,两汉时中原的砖墓中也常有许多极富艺术特色的壁画。 两汉时期,也有因山为陵,以山为坟,在石头山中凿洞作为陵墓的。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梁孝王墓,就是凿山而成。梁孝王其人,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梁园时曾经提到。他的这座陵墓,墓道长50余米,墓穴宽达30余米,由前室、中室、后室、耳房、侧室、回廊等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它使原来的山成了一座坟堆,而山下全被挖空了。这座陵墓的墓室不是用木料建的,也不是用砖石砌的,而是根据墓的建筑的要求,在山中凿的隧洞,隧洞的上下左右都是浑然一体的完整山石。当时,尚未发明火药,全靠人工凿石钻山,其工程之艰巨,实在令人惊叹! 该墓虽然早被盗空,但一走进去,人们仍会被其庞大的气势所震慑。 两汉以来,中原墓葬的地下建制已经基本上固定下来:广大无钱的老百姓一般皆用土坑埋葬;凡是有钱的人家皆用砖石砌成较大的墓室。这种情况,由唐宋而至明清,历经1000余年,没有多少变化。 由于中原地区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国名人会聚的地方,所以中原大地上,历来多名人之墓。它们大多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虞城县有商朝贤相伊尹墓,高大的墓冢前面有祠堂一所,为元代所建,明代重修。伊川县有北宋名臣范仲淹墓,墓冢旁边的碑楼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撰《范文正公神道碑》,至今已巍然屹立900余年。欧阳修自己的墓也在河南新郑县,墓前石人石兽依然完好。郏县的小峨眉山,有宋代文豪苏轼、苏辙及其父苏洵的墓园。墓园外有围墙,墓前有享堂、祭坛,享堂为硬山、红墙、黄瓦建筑。墓园中古柏森森,其中高大而二人不能合抱的柏树有500余棵。墓旁祠堂内的三苏坐像,系元代所造,历600余年而神态奕然。 中原多帝都,故亦多皇陵。历史上许多皇帝的陵墓都在中原。如淮阳县有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时期。太昊即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为人类的始祖。他的陵墓很高大,汉唐以来,一直受到保护和祭祀。墓冢前面现存的殿宇,系明代重建,有午朝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等。洛阳有东周皇陵。孟津县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古柏苍翠,墓冢高大。东汉明帝、章帝、和帝的陵墓,皆在洛阳东北的邙山上。西晋的皇陵,如晋文帝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的陵墓,都在偃师县的首阳山一带。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的陵墓均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上。五代后周的皇陵在新郑县,其中周世宗柴荣的陵墓最大,墓冢高三丈,墓园中有石碑40余通。 中原皇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皇陵。北宋皇陵在河南巩义市,陵区方圆数十里。这里有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七个皇帝和太祖之父宣祖赵宏殷的陵墓。在这些皇帝陵墓的附近,还有后妃、宗室、大臣的衬葬、陪葬陵墓数百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陵墓群。北宋统治者为这个陵墓群,前后经营了160余年。 北宋皇陵地区的形势是,南有嵩山,北有洛河和黄河,正如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说:这些陵墓“皆在嵩少之北,洛水之南,虽有岗阜不甚高,互为形势”。 北宋每个皇帝陵墓的建筑规格,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平面布局上,每个陵墓都由上宫、下宫组成。上宫是陵墓主体,是墓冢(当时称陵台)所在地。北宋皇陵的墓冢与明清以后的墓冢呈圆形不同,而是四方形的,下大上小,分阶层,冢顶是平的。这种形制是继承了汉唐以来的传统。墓冢四周有围墙,称神墙。神墙四面有门,叫神门。南面的神门外有宽阔的神道,两边排列石刻的文臣武将、外国使臣、宫女,以及石马、石狮、石虎、石羊、瑞禽、望柱等。整个陵区原有石刻1600多件,保存到现在的尚有800余件,是国内罕见的宋代石刻宝库。其中尤以宋太宗永熙陵前的石刻最为雄伟壮大,雕工精巧,反映了北宋王朝在当时的兴旺强盛局面。 北宋皇陵在近代以来没有被挖掘过,地下的情况不太清楚。《宋史?礼志》云:宣祖永安陵“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尺”。太宗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真宗永定陵“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可见北宋皇陵的地下规模是很大的。皇堂就是安放棺?的地宫。由于年深月久,风吹雨蚀,宋太宗的永熙陵以前曾暴露出一部分墓室,从暴露的部分可见该墓室顶部画有天象图,四壁画有飞鸟、人物和楼台城郭等壁画。 北宋皇陵的下宫都在上宫的西北方,全为地面建筑,是供奉皇帝遗像,“朝暮上食、四时致祭” ① 的地方。现在早已不存了。这种形制与明清时期的皇陵也不相同。明清时期的皇陵,都将享堂、祭殿一类的建筑放在墓冢的前面。 有些朝代的皇帝一即位就修墓,而宋朝不是这样,宋朝是皇帝死后才修墓,且又规定,死后七个月内必须安葬,因此修墓工程是很紧张的。北宋皇陵所用石料,全采自数百里外的百?山等地。每次修墓时,都要用大量人力,人夫工匠累死病死不计其数。宋太宗下葬时,仪仗队就用9368人。 北宋皇陵区内共有21座皇后墓,它们都单独成陵,不与皇帝合葬,其体制、布局与皇帝一样,只是规模比皇帝小一半。 北宋皇陵中的每个陵园,包括陵台上面,据记载,原来都种有大量柏树,形成肃穆宁静之感。 《旧唐书?吕才传》说:“《葬书》云: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垅所招。……今(指唐)之丧葬吉凶,皆依五姓便利。”又说:“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这种将姓氏分属五音的规定,是“以赵姓为角”。“角”对地势的要求是东南高西北低。宋朝时,非常迷信这种风水理论,因而整个北宋皇陵,南有嵩山,北有洛河和黄河,大地势是南高北低。而每个陵园的地面布局,也是从神道,到陵台,到下宫,其地面逐渐稍有降低,这跟其他朝代的皇陵,进入神道之后,地势逐渐升高的宽敞气势很不一样。 北宋皇陵在北宋灭亡后就遭到破坏,陵区的殿宇早就没有了。清人刘青藜曾在《宋陵行》诗中描写清代宋陵的情况说:“前有嵩高后北邙,伊洛纵横盘中央。青龙掉尾紫金接,天子遣冢纷低昂。殿宇灰飞松楸尽,残碑断碣横夕阳。” ② 直到解放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才受到人民政府的认真保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