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佛教与禅宗的兴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佛教与禅宗的兴起分类:【地域文化】 隋朝推行佛教治国政策,把佛教的宗旨当成“王政之本”,所以中原的佛教得到迅速发展。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马上就修复了中原被毁坏的寺院,许多还俗僧尼重返旧寺。北周灭佛时,在邺城受迫害的高僧灵裕、信行、僧邕、昙延等人,都被召到长安,委以重要僧务。隋文帝还下令在河南嵩山修建佛寺,又令每户按人口出钱,营造佛像,书写佛教经典,置于新恢复的寺院,以宏扬佛法。天下之人,从风而靡,以致中原民间佛经,多于儒家六经数十倍。隋文帝还赏赐寺院大量土地,如一次就赐登封少林寺土地100顷。 高僧灵裕,隋代时在相州(今安阳)宝山开凿石窟,雕造卢舍那、阿弥陀、弥勒等数十座佛像,并在石窟入口外壁,刻《法华经》偈文。这是中原石窟艺术遗产之一。僧人信行还在安阳法藏寺著《三仳佛法》等35部,创立了三阶教。 隋朝时,洛阳城东南有一座翻经道场,收藏着大量从外国新来的梵文佛经原著。这批佛经皆以贝多树叶为之,叶形似枇杷而较厚大,梵字横行作书,故又称此道场为梵夹道场。在洛阳的上林园还有翻经馆,是当时的译经中心,以沙门彦琮主持翻译事务。 隋炀帝虽性喜仙道,同时也爱佛法。他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广度僧尼,自称菩萨弟子。又诏令沙门智果,在洛阳编撰佛经目录。这时佛教著作,体裁略备,目录上的考订和分类的确定,对佛学的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史称,隋文帝之世,官建寺院3792所,佛塔110座,抄写佛经132086卷,整理佛经3852部,造像106581尊,度僧尼23万名。把北朝佛教修寺立塔、和南朝佛教疏经说法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隋朝中原佛教,奠定了唐代佛教发展基础。 唐代建国之后,本来企图利用皇帝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姓的关系,来神化政权,巩固统治,推行崇道抑佛政策。但佛教传入中国至此已有500多年,在社会上有着深厚的基础,民间宗教信仰非一道圣旨所能解决。故佛道两教在唐初进行反覆的较量,朝廷也公开支持道教,但佛教却蒸蒸日上,不断发展。武德九年(626年),还有一道限制佛教的禁令,每州只允许保留一寺,但实际上却行不通。 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改号称帝之前,洛阳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降生,当代替唐为天下主。由于佛教徒大力支持她当皇帝,所以她在天授二年(691年)诏云“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衣应处黄冠之前” ① ,明令改变唐初崇道抑佛的政策路线。并令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规定要有主僧升高座讲解《大云经》,宣扬大周政权出自佛意。武则天长居洛阳,她宠信河内尼净光、洛阳僧薛怀义等。薛怀义为白马寺主,扩建了白马寺;又造明堂,在堂北立佛像,小指犹可立数十人;并在天津桥南、邙山北司马阪等处造大佛像。数年之间,用费以亿万计。 唐代时,佛教禅宗盛行于中原。禅宗自北魏时达摩来到中原,开教于登封少林寺。禅宗二祖荥阳人慧可,晚年在相州传教遇上周武帝灭佛,南逃舒州。当时禅宗影响不大,到六传始正式成立教派,分成南北二宗。北宗神秀是河南尉氏人,“悬解园照,最为慧敏”。(《大宋高僧传卷八)。武则天时,将神秀从荆州武当山召至洛阳,“肩舆上殿,亲加跪礼,丰其供施,时时问道。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大宋高僧传》卷八)神秀死后,由弟子唐州(河南唐县)道树主持禅务。神秀的门人还有普寂、义福、仁俭等,均著名于时,为朝野所敬重。神秀虽然是禅宗的一代大师,但在洛阳未曾聚徒开堂说法。普寂曾传教于洛阳20余年,人皆以为师。他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死于兴唐寺,洛阳城内曾拜谒他的人,皆为他制弟子之服。士庶倾城送葬,道闾里巷为之一空。 义福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前往洛阳,途经虢州(河南灵宝)等处,官吏士庶皆执幡花列队欢迎,道路充塞不通。他死后葬于伊阙北原,送葬的人士不期而会者数万之众。这时可说是禅宗北派的黄金时代。 禅宗南宗慧能的高足神会,在开元八年(720年)进入了中原,于南阳龙兴寺宣传“顿悟” ① 之旨,又北至滑县大云寺,与北宗禅师辩论,赢得了大量的信徒。天宝四年(745年)后部侍郎奏请迎入东都洛阳。御史卢比倾向北宗普寂,奏神会聚徒,不利于朝庭,将神会遣往荆州开元寺。安禄山之乱,神会筹备财物以助军费,颇有功劳,被唐肃宗迎入洛阳。神会在洛阳以六祖慧能“明心顿悟”之宗风,使北宗“普寂之门盈而复虚”。(《大宋高僧传》卷八)于是,南宗便取北宗而代之,流传宋元明清数百年之久。自中唐以后,南宗便成正统,洛阳成为天下禅宗基地。中原禅寺林立,登封、开封、南阳、汝州等地,所在多有。 禅宗的宗风给唐代的文学、艺术、绘画以深刻的影响。这是与禅宗追求自然放达的思想倾向分不开的。如释天然,元和年间在洛阳慧林寺,因天气大寒,烧佛像以烤火取暖。这种对传统权威偶像的蔑视,吓坏了全洛阳的佛教徒。元和三年(808年),他横卧洛河的天津桥头,洛阳留守郑公呵之不去,自称“无事僧”。这种放诞的作风逐渐得到当时人的理解和喜悦,已启后世狂禅的端绪。 唐代虽禅宗盛行于中原,但并非一枝独秀,其他宗门众多,各具特点。如登封的会善寺是唐代律宗的中心。它坐落在嵩山太室山积翠峰下,本是魏孝文帝的离宫,隋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代元同律师、?律师前后在此。该寺西山坡有琉璃戒坛一座,是唐代律宗最有气派、最为神圣的建筑。近者洛阳、新郑,远者河东(今山西)、青州、长沙、苏州、杭州等地的僧人都争相赴会善寺琉璃坛受戒。在唐代盛极一时。还应当提出的是,昌乐(今河南南乐)僧一行曾在会善寺制造天文仪器多种,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一行曾到洛阳向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参与翻译佛教密宗经典。唐代密宗进入中原,一行是第一代传人。 唐代洛阳聚集了许多番僧,如菩提流志、实叉难陀、提云般若、金刚智、不空、善无畏、弥陀山等。他们多是由朝廷重礼聘请而到洛阳,同时还带来了重要的梵文佛经。唐代佛经大多译于洛阳。佛授记寺、大福先寺、大?空寺、广福寺等处是洛阳著名的译场,也是安置番僧居处的地方。开译的仪式十分隆重,译成后也举行盛大典礼。译经人员均经过严格挑选,分工很细,有宣读梵文、度语(译语)、证梵文、证梵义、证梵本、笔受、缀文、润色、审定、正字、缮写等详细分工。译经过程也有严格的规定:先将梵文原本译成汉文,又据汉文译本译成梵文,然后再将汉译梵文第二次译成汉文。四种本子反复对照,不但要求字句无误,而且要求语气连贯。故一经译成,有的达数年或十余年之久。偃师玄奘是最为杰出的译师,他是当时中外佛学造诣最高的大师,也是唐代把译经水平提高到最完善地步的翻译大师。他从实践中提出几个原则意见,作为译经时必须遵守的规定,指导了整整一个时代。 唐武宗时曾搞过一次灭佛运动。他“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旧唐书?武宗纪》)道士赵归真趁机火上加油,于是便于会昌五年(845年)七月,下灭佛之诏,规定:长安、洛阳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同(今陕西大荔县)、华(今陕西华县)、商(今陕西商县)、汝(今河南汝州)四州各留一寺,每寺留僧10至20人。其余僧尼一律还俗。寺皆毁去,田产没官,铜佛像铸钱。这次共毁寺4600余所,毁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还俗26.05万人,释放寺院奴婢15万人。由于当时藩镇割据,有的地区虽未执行灭佛命令,但对佛教的打击也是够严重了。一年之后武宗死,宣宗继位之后,又恢复了佛教的流行。 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取代唐朝政权,到后周显德四年(960年),仅53年时间,在中原地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五代时,战火频仍,生民涂炭,流离失所,中原寺庙多被破坏焚毁,僧侣散亡。五代的统治者也颁发了许多限制佛教的诏书。 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禁止天下私度僧尼,规定出家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废除僧录、僧正的官职,停止对僧人滥赐大师称号和滥赐紫衣的恩宠。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和天成元年(926年),又对佛寺的发展进行了抑制,一方面合并了小寺,一方面不准新建寺院,并禁止假借举行法会聚敛财物。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申禁止私度僧尼之令。后汉乾钓二年(949年),下令裁减天下寺院僧尼。 周世宗时,先是严禁某些僧人烧身、焚臂、炼指等惑世诬民的邪法,后又在显德二年(955年)下令废除佛法。这次废佛之举,是中国佛教史上称为“三武一宗” ① 的最后一次法难。周世宗这次灭佛和以前的三次有所不同,它不是出于佛道两家宗教的对立,而是由于国家财政上的困难以及僧人的堕落和多行不法。这次行动,在后周的辖区内共废寺336所,裁减僧尼6.12万人,同时没收了大量寺院及民间保存的铜佛像,毁以铸钱。 五代各朝政府虽不崇佛法,但中原民众信仰难移,对佛教崇奉自如。在开封、洛阳、登封、汝州等地的僧徒,各自讲经论道不已。 新郑贞峻是五代很有影响的一位高僧。唐末,他投开封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诵经论数万卷,时人称为“有脚经笥”。他又往嵩山会善寺学习戒律。后来,相国寺遭了一次火灾,殿阁尽付煨烬,徒僧坚请贞峻回相国寺,充当上座,重修寺宇。“前后数年,重新廊庑,殿宇增辉”(《宋高僧传》卷十六),他在乾化元年(911年)开坛讲法,10多年中,门生弟子3000余人。贞诲从天佑元年(904年)起,就在相国寺专讲《法华经》,一直讲了30多年,弟子达1000余人。 汝州著名的风穴寺,兴起于五代。这里原先本有一座古寺,建于北魏,唐开元时曾经重建,至五代已颓废无余,仅存遗迹。僧延诏于后唐同光年间来到这里,进行修复。他在这里讲经7年,四方学者慕名前来听讲者日众。后梁时,僧彦晖,在滑州明福寺讲《百论》、《因明》百余遍,有弟子150余人。五代的僧人,在政府的压抑下,多能艰苦卓绝,生活简朴,以讲经说法为主要任务,多终生讲授一经以知名于世。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保持古朴作风,是这一时期僧人的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