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一)隋

隋朝是一个以洛阳为东都、国祚短暂的封建王朝。在学校教育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洛阳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学校,分别由国子寺和大理寺主管。另在太医署中,也招纳生徒,传授医术,培养医学人才。在中原各地亦设有州、郡、县学。各学校皆有博士、助教、生员,并且都要在每年四月释奠先圣先师,每年一行乡饮酒礼。由于隋朝统治者积极振兴教育,所以使中原地区一度出现学术与文化的昌盛景象,“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于洛阳一带。以开封为中心的原魏国故地“学者尤多”,“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己”(《隋书?儒林传序》)特别是其在洛阳开设了书、算、律等专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性训练,是继东汉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二)唐

1.官学教育

隋朝的学校教育在隋末大乱时大都遭到破坏。唐朝建国后,即下令兴复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各级学校,让各地选送优秀人才入京就学,还令“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唐大诏集》),其后中原各地纷纷建立州、县、医、玄等学。为了管理这些学校,各地专门增设长吏一人管理所属各级学校。学生们享有每十日放假一天的“旬假”和在五月的“田假”、在九月的“授衣假”,这后两个假每个假期各一月。为了确保教育质量,考试制度也严格起来,分为旬考(十日一次,背诵、讲解)、岁考(年终,问大义)和结业考试三种。初入学时还要向教师进献一定数量的“束?之礼”,同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唐朝在洛阳也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只是其形制低于长安各学校一级,相当于它们在东都的分校。如长安国子学有生员80人,洛阳国子学只有15人;长安太学有生员70人,洛阳也只有15人;长安四门学有学生300人,洛阳只有50人;长安广文馆有学生60人,洛阳只有10人。此外,洛阳还有长安各类专科学校的分校,如律、书、算等学校,其中律学校有学生5人(长安20人),书学校有学生3人(长安10人),算学校生员不详。至于分布于各郡县的学校,根据各郡县大小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郡学生60人,中郡50人,下郡40人;上县学生40人,中、下县各20人。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庶民阶层,通一经即可毕业。毕业后的出路一是升入四门学,二是应科举考试,或者由州县委派相当的官职,充当地方小官吏。

2.私学教育

唐朝时,中原地区也象以前各封建王朝一样,除遍布各地的官学外,还有著名学者开设的私人学校。如白马(今滑县)人王熟读六经,“每于乡闾教授,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 (《旧唐书?王传》)。也有外地人寓居中原而收徒讲学者。 如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德裕在入仕前,于洛阳伊阙南筑平泉别墅,“讲学其中”(《旧唐书?李德裕传》)。这样的私学无疑是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尤其到唐末五代时,官学衰微,一些好学之士隐居教授,“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为群居讲学之所”

。这种“精舍”便是后来书院的前身。

3.科技教育

在唐代,中原地区的科技专科教育也很发达。唐朝政府曾在东都洛阳及中原各州郡设医学博士,各州置助教,用《本草》、《百一集验方》等作为教材教授学生。其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医学专科学校。此外,又有算学、天文、历法等专科学校。除这些专科学校外,又大力提倡以私学家传的形式发展科技教育。如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新野人庾俭就是通过家传的形式获得天文学知识的。他的先祖庾诜在南北朝时是著名的科学家,著有《帝历》等科技著作;曾祖庾曼倩著《七曜历术》,祖父庾季才历任北周太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仍掌太史之职,并受诏撰《灵台秘苑》、《垂象志》等天文著作;父庾质亦任太史令,至庾俭在唐初又居此职,五世相传,成为著名的天文学世家。

为发展科技教育,唐朝政府还鼓励僧人道士及儒家经师等把掌握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弟子,加强科技的普及教育。通过这些途经,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乐人僧一行就是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出来的,他在唐玄宗时主持编定了一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

总之,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传统的官学、私学外,专科学校教育和科技教育得到了普及,为大批专业人才的出现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