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难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难经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问难形式解释古医经的理论专著,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旧题为战国秦越人(扁鹊)所作,后经考证认为出自东汉人之手。全书3卷,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讨论了医学上的81个问题,亦称“八十一难”。其中,1至22难论脉;23至29难论络;30至47难论脏腑;48至61难论疾病;62至68难论穴道;69至81难论针法。脉诊部分,把《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部分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认为脉诊可了解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并强调尺脉的重要性。经络部分,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并加以系统的阐述,补救了《内经》在这方面的缺陷。脏腑部分提出左肾为贤,右肾为命门的说法,强调了“肾间动气”的作用,开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端。疾病部分,将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5种。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田,实者泻其子”的原则。全书内容丰富,文字简要,突出基础理论,辨析精微。所创“独取寸口”诊脉法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此书对我国的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许多观点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现有多种刊本和注本。

中医经典著作。全书分3卷(一说5卷),作者欠详。历代对本书作者有争论,一种认为是战国时扁鹊所著,但多数人认为是汉代的著作,全书用问答的形式,提出八十一个问题,称为“难”,所以书名《难经》。有人认为《难经》是指本书提出八十一个疑难的难题,但也有人认为是问难的意思,所以叫《难经》。全书大致可分为六类:一为脉学的,二为经络方面的,三为关于脏腑的,四为关于疾病问题的,五为有关俞穴问题,六为针刺方法。关于脉学问题,书中开宗明义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也即只诊候寸口脉,即腕部的桡动脉,分成寸、关、尺三部位,每一部位又用浮、中、沉三种手法候脉,这样就代替了《内经》时代所用的候全身各部位的三部九候法,大大便利临床的应用,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在经络方面,《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把奇经八脉(指任脉、督脉、阳芷脉、阴芷脉、阳维脉、阴维脉、带脉和冲脉)循行路线及各经在发病时的病症症候,都明确提出了,这就使经络学说比《内经》时更为完备。对于脏腑的功能及解剖,都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内容也更丰富些,如提出人体有两肾,左者为肾而右者称命门;又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脏器,并论述其功能等。对疾病病因,特别强调内因情绪的致病因素,诊法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专门论述包括积聚、伤寒、泄泻、癫狂、心痛、头痛等症。在俞穴方面,书中对五脏六腑在四肢各部位的五俞和各经的特殊穴位如井、荥、俞、经、合,都做了重点的论述。

《难经》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在国内,这是与《内经》并列的古代重要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国外已由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文树德教授全文译成英文出版。

亦称《八十一难经》科技类著作。东汉无名氏撰。一卷。另有二卷、五卷、六卷本。旧题周秦越人(扁鹊)撰。过去已有许多人怀疑,因为《史记?扁鹊列传》没有提到,《汉书?艺文志》也不载此书。特别是从其内容分析,受谶纬之学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肯定不是西汉以前的作品。鉴于《伤寒杂病论》自序已提到“八十一难”的名称,而《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三国时吕广的注本,故可以考定本书是成于东汉。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周氏医学丛书》、《四库全书》、《四部备要》、《徐氏医书六种》、《四部丛刊》本等。《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解释古医经的理论性著作,全书共讨论81个问题,故称之为《八十一难经》。所讨论的问题,大部分是《黄帝内经》提到的。主要包括脉诊、经络、脏腑、俞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等项内容。在脉诊部分,它把《黄帝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这是脉诊趋向于集中到气口一处的表现。在经络部分,开始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并加以系统地说明,补救了《黄帝内经》在这方面比较混乱的缺陷。在脏腑部分提出了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的说法,并强调了所谓“肾间动气”的作用,开启后世命门学说的先声。此外还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论点,遂引起以后一千多年来关于人体有无这三个器官的争论。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把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所生为积,六腑所生为聚。而且具体记述了五脏之积的名称、症状等。在针灸的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等。所有这些,都对以后中医的发展,发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该书因受谶纬之学的影响,宣传了诸如“男子生于寅,属阳,女子生于申,属阴”、“脉,脱阳者见鬼”、“金生于巳,水生于申,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等缺乏学术价值的因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