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荀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荀况

分类:【地域文化】

《管子》是齐鲁文化融合的产物,但齐鲁文化融合的最重要产物是《荀子》。今存的《荀子》32篇,为汉刘向整理而成。其中大部分为荀况所作,只有少数几篇为其后学所作。荀况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儒家集大成者,也是诸子百家的批判继承、融汇、创新者。

(一)先秦儒家的异端

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避讳汉宣帝刘询改),战国末赵人,生卒年月不详。《史记》列传说他“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刘向《叙录》也说:“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如果齐宣王(前319――前301)时荀卿年50,那么他至少活到公元前238年,145岁,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古人多有考证其误,认为将“十五”误为“五十”了。《风俗通义》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主此说。即使此说正确,荀卿也活了百多岁,这也不大可能。因此,其生年难以确定,我们只能大体确定他的政治学术活动时间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

荀卿和孔、孟一样,胸怀大志,周游列国,推行其王道学说。他曾到过齐、赵、秦、楚等国,但其主张不被采纳,终生仕途失意。他在齐稷下时间最长,齐襄王时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领袖),“最为老师”,地位如卿大夫。但是也“无官守,无言责”,是个“不治而议论”的学者。齐襄王死后,他在齐“被谗”,于是离开齐国,到了楚国,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县境)。春申君死(公元前238年)后,被废免职,因家兰陵,著述到死。在楚期间,他曾游赵,在赵孝成王面前与临武君议兵(见《荀子?议兵》)。还曾入秦,与秦相应侯范睢答问(见《荀子?强国》)。在这些国家他的主张一样被束之高阁,得不到重用。因此,《史记》说:“荀卿嫉?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孟子?荀卿列传》)

荀况的著作在汉代尚抄录流传有300余篇,但大多重复,后经刘向校仇定为32篇。

荀子作为儒学大师,“儒家中第一个真正代表地主阶级说话的人”

其著作《荀子》在汉以后尊崇儒术的封建社会中却受不到重视,直到唐代才有杨?第一个为之作注,到清代才有几家像样的注释。为什么?可能与其异端思想有关。按童书业先生的说法,荀子虽为儒家中“第一个真正代表地主阶级说话的人,但他和孟子差不多,也有贵族性。一般说来,儒家,特别是先秦儒家,多少总带有些贵族味道,荀子的贵族性还是比较少些的。由于他和别的儒家颇有些不同,因此,荀子是先秦儒家中的一个异端思想家。”

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代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自己的思想创建。他不但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而且对先秦各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在他以前的各家代表人物,除了孔子和子弓以外,即使是儒学大师孟轲也不能幸免。他在批判各家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荀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时代。封建主义大一统趋势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长期兼并战争为地主阶级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准备了条件。荀子作为地主阶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提出了“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命题,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2000余年的哲学史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适应战国末期国家统一的要求,主张建立一个“令行禁止”、“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为巩固这个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治国方案,即宗儒家传统,又开法家之先。秦法家韩非、李斯是他的学生,二人对秦朝统一帝国政治制度的建立颇有影响。而汉承秦制,王霸杂用,实际是“阳儒阴法”,说到底就是荀学。荀子“阳儒阴法”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当中,影响中国封建政治二千余年,所以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谭嗣同说: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二)荀子对齐鲁文化的贡献

齐鲁文化的融合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力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荀子则有着他的特出贡献。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地主阶级建立“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出发,“嫉?世之政”,也就是战国分立割据,百家争辩不已,或“猾稽乱俗”,不能统一;或进行诡辩,混乱“名实”,惑乱人心,因此,企图力挽狂澜,统一思想,对各家各派的言论,进行批判,就是对儒家经典等古籍,也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了研究,融汇贯通,从而建立了熔百家于一炉的荀学思想体系。首先从他的《非十二子》看,他对战国时代的各大学派都进行了批判。这十二子是: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这十二子,除前四子派系难定外,后八子大体可归为墨、法、道、名、儒五大家,连前四子,为六说。这六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最有影响的学派。荀子批评说:

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厍利?,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

不知壹天下建国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差等,曾不足以容辩异,县君臣,……是墨翟、宋?也。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简(杨?曰:“简”与“循”同)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是慎到、田骈也。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是惠施、邓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这里的五行,不是阴阳之五行,而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闲约而无解,案饰其词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些批评,有些意思难懂,有的不无过头,甚还有歪曲,但是,大意能明。荀子对各家的研究融会也是明显可见的。荀子以“隆礼”为标准,以消除纷争,统一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批判它嚣、魏牟纵欲主张“不足以合文通治”,即不符合封建礼义的政治原则。 他批判陈仲、史疾世离俗主张,“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违背“群居合一之道”的封建礼义伦理规范。他批评墨家的“兼爱”、“非攻”、“薄葬”、“非乐”等主张,是“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不利于维护君臣上下的等级贵贱秩序。他批判慎到的重势思想“不可以经国定分”,不利于国家法令制度的推行。他批判惠施、邓析的名辩思想“不可以为纲纪”、即不利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他批判思、孟最烈,竟然说他们是假孔子为说而贻害后世。当然这是不合实际的。不管怎祥,思、孟是孔子儒家正统传人,其思想虽有缺陷,且与荀子也多处主张不同,但仍不失为儒家正宗。荀子还批判了儒家的其他派别,如“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等。

荀子对各家的批判,是为了统一思想,因此,他对各家都有继承,他的思想是集儒家之大成、集诸子百家之大成,为齐鲁文化融合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的。

当然,齐鲁文化的融合,至荀子并没有最后完成,单就儒家来讲,也未真正融为一体,至汉代,尚有今古文经之争。经过汉代今古文以及与其相关的齐学与鲁学的长期争辩,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至东汉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从此齐鲁文化融为一体,并成为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