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雍正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雍正帝分类:【文化精萃】 清第三代皇帝胤肚。姓爱新觉罗,原名允祯,满族。康熙第四子。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康熙间,由贝勒晋封为雍亲王。他以多结党羽、势力最强,取得与诸皇子争夺帝位的斗争胜利。即位后,逐杀与他争位的诸兄弟:胤哆被长期幽禁,胤对、胤端被削籍,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科隆多、年羹尧亦分别被借故禁锢杀戳。为强化其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屡兴文字狱,撰《大义觉迷录》,严格控制思想舆论;建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代替议政大臣的议政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军队的控制权,起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等为重要省区的总督;设立驻藏大臣,镇压青海罗卜藏丹津和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叛乱。从雍正四年(1726)起,采纳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等措施。与沙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巩固国家的统一完整。他还是继康熙之后又一位较重视治国理财的封建统治者。他奉行先帝成法,改革赋税,逐步实行“摊丁入庙”。并下令停止直省将军、督抚、提镇等官吏贡献地方产物、珍宝,清查财政上的钱粮亏空现象。使弄虚做假、取媚朝廷现象得以纠正。实行“耗羡”(官吏将征收来的散碎银子,经加工铸造,熔炼成锭后上交国库,因而发生的损耗以及运输费,列为正赋的附加,归由纳税人负担)归公,“养廉”(即在官员原有俸给外,增加一定数目补助,以供维持生活的不足,使之安于职守,以免中饱贪污)银制,使朝廷在不增加财政收支的基础上,能统一掌握增加官吏俸给和地方公费之需的财源。他奖励垦荒,安定民生,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口隐匿现象有所改变。雍正勤于政事,为巩固封建统治作出了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