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岛观象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岛观象台分类:【地域文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占领胶澳时,在青岛馆陶路设简易气象台――气象天候所。1905年迁所址于水道山(今观象山),除一般气象观测外,增加了地震、地磁观测,为近代山东第一个科学测震点。1910年开始无线电授时和无线电天气预报。1911年定名为皇家天文台,规定其职责为:气象观测、授时观测、地震观测、潮汐观测,并按日公布气象图。1914年日本改观象台为测候所、并增加日照、蒸发、云向、云速等要素观测。1924年我国收回主权,正式定名青岛观象台,派蒋丙然为台长,设气象地震科、天文磁力科和海洋科。该观象台设备较优良,集中了一批天文气象专门人才,因而工作成绩卓著。它保存了1898年3月1日以来基本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1932年以后又增加高空观测和高山观测记录。它保持了自1909年以来的地震观测记录,1920年以来的青岛大港潮汐涨落记录,1925年以来的太阳黑子观测记录和巨黑子照片。它在1926年和1933年两次参加万国经度测量。1932年对胶东半岛的高密、潍县等11处地磁力进行实测。它参加了苏联伯力1936年6月 19日日全食观测和其他几次月食和日环食观测。从1924年以来对胶州湾海水、海底地形、海底沉淀及海洋生物进行了长时间的化验和调查。从1910年起该台逐日预报本地区陆海天气,1946年开始对全国作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无线电广播。通过中星核校,从1904年开始报时,1946年向全国发布无线电报时信号。青岛观象台还是一个天文气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它与山东大学物理系相配合,培养了一批天文气象专门人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